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习正文

在稻浪里的课堂:安徽农大学子田间实训记

2025-10-15 08:01:19 合肥在线

十月的芜湖繁昌,稻浪起伏,空气中飘散着熟谷与泥土的芬芳。在这样一个秋日午后,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的学生们走进田野,在机械的轰鸣声中,上了一堂生动的“智能农机实训课”。脚下是松软的土地,眼前是翻滚的稻浪,那些课本上的机械原理、智能制造与农机推广知识,正在这片土地上被重新理解。


(资料图片)

正在运作的圆盘开沟机。

秋雨中的“田间课堂”

秋分已过,天凉稻熟。10月13日下午,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24级农机专业师生前往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戴家村的实训基地,开展实地教学。阴雨绵绵,田泥湿泞,但学生们的热情却比机器更加炽热。

从合肥出发时,车厢里还弥漫着校园的气息:有人倚窗观雨,有人翻阅笔记,也有人低声讨论即将操作的农机设备。“这次不只是参观,是真正的秋收实战。”带队老师话音刚落,学生们都会心一笑。

田埂旁,圆盘开沟机缓缓启动,湿泥被成片翻起,水珠飞溅;紧随其后的旋耕灭茬机,将稻茬彻底打碎、抹平,整片稻田逐渐变得平整光亮。

雨点落在伞面上、笔记本上,也落在学生们专注的脸庞上。“以前在课堂上画的传动结构图,今天真的‘动’起来了。”2023级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农技推广定向培养班的团支书张陈钰说道。他撑着伞,雨水顺袖口滑落,目光却始终紧盯着运转的机械。

这堂“田间课”由芜湖市繁昌区农业机械管理中心主任王祚新现场指导。他一边讲解设备构造,一边强调关键细节:“圆盘开沟机的角度要稳,旋耕灭茬机的转速要配合土质,否则会出现抛土不均。”

学生们围拢在他身边,脚下的泥越陷越深,手中的笔记却越写越密。

同学们正在观看现代农业机械运行。

“智能农业”的真实模样

这次实习不仅是课堂延伸,更是一次多专业融合的实践体验。来自智能制造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机械设计制造等不同专业的学生混合编组,分工协作:有人测算地面平整度,有人记录机械能耗,还有人拍摄操作全程。

机器启动,泥水四溅。圆盘开沟机在前破土,旋耕灭茬机紧随其后,将稻茬碾碎、翻埋。

“以前在书上看到的角度、扭矩、转速……今天终于‘听见’它在转动。”2024级智能制造工程1班团支书刘伟趴在机器一侧,认真观察转速与燃油比,“书本上的每个参数、每条原理,在这里都活了起来。”雨水顺发丝滴落,他却毫不在意,全神贯注于机械的运行状态。

2023级农技推广定向培养班班长朱子健一边测量数据,一边对同学笑道:“我们将来要去县乡推广农机,这样的实操最管用。”

王祚新看着学生们的投入模样,不禁赞许:“这才是真正的农机人,敢蹲田、敢摸泥、敢钻机械。”

一阵风吹过,稻穗沙沙作响。学生们的鞋和裤脚沾满泥点,眼中却闪烁着光芒。

来自繁昌区农业机械管理中心的王祚新主任现场讲授专业知识。

来自远方的“第一次秋收”

田边的另一侧,两个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来自科特迪瓦的留学生——李建设(Kouakou Kouadio Innocent)和凯文(Kevin),同为土木工程专业大三学生。他们没有雨靴,只能小心踩在泥地里,步伐笨拙却充满好奇。

“在我们国家,农田大多靠人工收割。”凯文一边用手机拍摄,一边用略带口音的中文说,“没想到中国的农业机械化这么先进。”

当李建设被邀请尝试操作机器时,周围响起一片掌声。他握紧手柄,机器轰鸣前行,身体被震得微微后仰。鞋底沾满泥浆,笑容却比阳光更灿烂,“像开飞机一样!”他兴奋地喊道。

学生们笑着围拢过去,有人递上纸巾,有人帮他稳住机器。那一刻,雨声、机声与笑声交织,成为田间最动人的和声。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实习,而是一场青春与土地的真诚相遇。活动结束时,稻田边留下串串脚印。学生们合影留念,有人清理鞋上泥土,也有人静静望着刚刚翻耕过的土地。

“以后再听到‘农业强国’这四个字,我脑海中一定会浮现这片稻田。”2024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团支书胡宇轩感慨道。来自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叶千缘和陈瑶仍在测量排水沟深度,“机械作业后的排水系统同样重要,这关系到明年耕作的效率。”她们的记录纸被雨水打湿,字迹却格外工整。

返程的大巴上,有人整理拍摄素材,有人倚窗眺望田野。窗外稻浪翻涌,风中仍有稻香。

在这堂雨中的实践课里,他们看见了“智能农业”的未来,也看见了知识如何落地、生根、发芽。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王书浒/文 李康佳/摄 

关键词: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语言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