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医生”智能车上路巡查,运动相机+头盔智能识别系统广罗信息,无人机“空中作业”不留死角……日前,记者从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获悉,今年以来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下属数字城管信息中心升级AI技术运用,高科技赋能城市治理,为综合行政执法的日常监管增添“放大镜”和“千里眼”。
截至目前,该系统已经针对城市治理中出现的常态化以及痛点难点,共计上报有效问题4000余件。
“道路医生”上岗
精准研判道路健康问题
什么是“道路医生”?市数字城管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戴张波介绍,“道路医生”的全名叫作“道路医生”智能车巡检信息系统,它能够精确采集道路健康问题,并自动生成结构性分析、研判报告,以提升道路管养效率与质量。
5月25日上午,“道路医生”正在市区新城万源路上岗巡查,吸引了不少好奇市民。“这车看着不显眼,却是一辆搭载不少高科技设备的‘高富帅’”,技术人员介绍,以往道路巡检主要依靠人工完成,费时费力且易遗漏路面问题,而“道路医生”车身搭载了北斗/GPS多模天线、摄像头、里程编码器、激光平整度仪、边缘智能一体机等设备。车辆行驶过路面后,能够自动识别并统计行经路段路面裂缝、坑槽、沉陷等病害,破解人工巡检低效问题。
除了高大上的“硬件”外,“道路医生”在“软件”上也不含糊,智能车搭载的系统能够运用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AI识别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城市道路的关键参数进行高精度采集,建立可视化的查询、统计和空间分析功能。
据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资料显示,“道路医生”智能车巡检信息系统专项应用场景自投入使用后,已完成瓯海区高翔路、半塘路、六虹桥路、会展路、文昌路等9条道路体检,共发现路面病害8种、3995处,实现了各类道路问题分类识别、自动预警、自动提醒等功能,成为市区道路名副其实的“专科医生”。
运动相机+智能头盔
“放大镜”时时紧盯城市顽疾
一辆日常巡逻电瓶车,一顶小小的电瓶车头盔,也藏着不少“高科技”。技术人员说,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创新使用运动相机+头盔智能识别新模式,在日常管理中发现了不少城市顽疾。
“巡逻电瓶车上多了一件小巧的摄像头,同时信息采集员骑行所佩戴的头盔也是有一个相机孔”,技术人员继续介绍,“运动相机+智能头盔”能为传统的人工采集模式赋能增效。有了“运动相机+智能头盔”,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在日常巡查中好比有了一把“放大镜”,道路破损、井盖缺失、出店经营、经营撑伞、户外广告违规摆放、垃圾暴露等严重影响城市市容市貌问题都纳入算法识别范围,使它们无处遁形。
无人机“高空作业”
健全天地空一体化综合巡查体系
如果把“运动相机+智能头盔”比作城市管理中的“放大镜”,那么利用无人机高空巡查,就是给城市管理增添了“千里眼”。
戴张波介绍:“一些偏远地区,网格员不方便时时巡查,就可以出动无人机。”正是因为无人机的这一优点,城市机动车道路、偏远区域、难点区域,借助无人机的力量,保证了全方位、全天候、无死角的巡查效果。而这一模式不仅提高了信息采集员的采集效率,还降低了信息采集员的工作风险,为城市治理提挡加速。
无论是“道路医生”智能车,还是运动相机、智能头盔、高空无人机,科技赋能有效提高了前端采集的智慧化。目前,市数字城管信息中心结合AI智能创新采集方式,逐步构建起全新的采集模式。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基于AI智能识别算法,可以对城市管理领域公用设施信息,视频画面进行实时分析,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5G网络实时传输至智慧城管系统,实现城市管理问题分类识别、自动预警、自动提醒、自动上报,以便管理人员进行远程管控和应急指挥。而系统后台的审核人员只需通过平台系统实时掌握前端智慧化采集捕捉到的城市问题,就能及时派件处置城市各种顽疾,从而减低人力,提高效率。下一步,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还将试点在执法车、环卫车、工程车等车辆搭载城市路面智能巡检信息系统,不断拓展路面信息采集渠道,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助力温州文明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