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必须摆在突出位置来抓”。近年来,城关区面对地狭人稠、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大班额严重等实际,始终秉承为民情怀,坚持教育强区战略,针对“有学上”“好上学”“上好学”问题,通过扩容增量、深化招生改革、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等举措,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老百姓家门口都有好学校,使优质教育惠及更多的孩子。
攻坚扩容增量工程,夯实“有学上”基础
城关区是省会城市中心区,也是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区。“正是这样的区位优势,以及人口的大量增加,年均入学人数以上千人的速度递增,给辖区适龄孩子入学带来巨大压力。”城关区教育局负责人说,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难题,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上”,该区通过实施“八个一批”扩容增量工程,新建改建学校36个,开办学校17所,增加学位3.8万余个,历史性缓解了就学矛盾。
据介绍,这些工程包括,加快“出城入园”学校改造,回购省属“出城入园”学校,全部办为优质学校分校,接收市属“出城入园”学校,完成移交扩大学位容量。推进薄弱学校改扩建,着力实施南山路、和政路、范家湾、清华小学以及永昌路、上坪幼儿园等改扩建。同时启动新建、恢复办学项目,积极协调市级部门在雁滩、黄河北、东岗等区域规划新建学校。加快配建学校回收,依托“名校办分校”模式,积极对接碧桂园、银河国际、九州创城、恒大绿洲、天昱凤凰城、金城珑园、易大天地等开发商,对其住宅配建学校、幼儿园进行回收。引进优质民办教育,与海量教育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将兰州城建学校改建为全日制民办非营利性义务教育学校;一只船和华侨教育集团分别与海亮、天立教育签订“手拉手”合作协议。
全力实施四大行动,破解“入园贵”难题
同时针对“入园难”“入园贵”等难题,城关区结合学前教育特点和现状,集中力量实施“四大破解行动”,推动全区学前教育从普及规范走向普惠优质,逐步实现百姓就近入“质优价低”园的期盼。
实施配套治理,破解“园所少”。深入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对77个需治理的小区配套园开展专项治理,与21所小区配套园签订移交或意向性移交协议,启动后将新增公办公益学位4000余个。大力推行公益,破解“入园难”。率先在全省开展公益性幼儿园认定,每年设立区级专项经费,通过生均每月100元的保教费补助,扶持一批“保教质量高、保教收费低”公益性园,作为公办园的有力补充向社会挂牌服务。积极引导普惠,破解“入园贵”。依据“小区配套幼儿园不得办成营利性幼儿园”原则,推动已运行小区配套园全部转为普惠性,实现了百姓就近入“质优价低”园的期盼。促成多方联动,破解“监管难”。通过建立“学前教育网络化管理模式”,将所有托幼机构纳入13个公办园为中心的学区和16个优质民办园为中心的协作体网络,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监管和指导管理体系,构建出“优质带动、结网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作共赢”的局面。
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化解“上学难”问题
为了严控“大班额”,缓解“择校热”问题,有效遏制入学中的不正之风,促进生源均衡配置,该区全面启动招生制度改革,以“免试就近、自主招生、顺序录取、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出台小学招生意见,阳光招生、平稳招生,实现了招生的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保障群众子女就学权利。
“在几年前,城关区委常委扩大会议提出,为维护城区教育公平,领导干部不得插手招生工作,推进阳光和规范招生。”城关区教育局负责人说,为严肃招生纪律,提出“严禁借招生谋利”“严禁以权谋私”“严禁暗箱操作”等招生纪律“八个严禁”;纪委监委和公安部门发布严打“学托”“学贩”“校闹”等行为,维护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秩序的公告,净化招生风气,维护招生秩序。完善网络报名系统,严格按照“户籍儿童”和“随迁子女”两个批次开展招生,并在各批次内部依据类别,对儿童进行顺序录取。同时加强整体调控,严禁违规跨区域、跨片区招生,对超招生计划儿童、房户不一致儿童、新建小区儿童、流动人口多子女家庭儿童进行统一调配,确保通过审核的儿童都能按规则被录取。此外,积极采取改造扩班等方式,增加招生计划,统筹解决好入学难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内适龄儿童入学需求。
探索创新办学模式,回应“上好学”期盼
对于每个家长来说,不但希望孩子“有学上”,更是期盼着能“上好学”。为更好满足学生家长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有效遏制“大班额”“择校热”等焦点问题,积极探索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
探索“一体化”办学,采取“名校办分校”模式,由水车园小学和华侨实验学校牵头,成功开办水车园小学民勤街分校和华侨实验学校碧桂园分校,实现了校际间内部管理、师资管理、教育教学、学生发展、学校文化、考核奖罚、资源配置“七个一体化”,有力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与此同时,在全区推广“一体化”办学改革,比如将接收的“出城入园”学校全部办为优质学校分校,实现存量盘活、增量推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广覆盖,解决区域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并于2021年6月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全面清零。推进“一体化”向“集团化”迈进,“集团化”办学工作推进两年来,累计成立教育集团9个,涉及学校达60所,覆盖率近80%,通过充分的简政放权,激发了学校办学活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据介绍,以前办学能力相对薄弱的中山、伏龙坪、新华、白银路、九州小学等学校,在教育质量、素质教育、学校管理、课堂改革、社会声誉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