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天气预报说,这是最近一周天气最好的一天。
前一天,我在家所在的滨江区浦沿街道江南社区的党员志愿群里报名,去社区做一名接线员。
清晨,阳光透过慢慢散去的雾气。马路上车辆很少,滨江“静”下来了。路边有店铺挂着的红色灯笼,新贴上了对联,提醒着人们,春节来了。
到了社区办公室,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和附近公司的志愿者已经到了。
电话声,此起彼伏。
每个电话后面
都是一份疑惑、焦虑和担心
“我已经做了5次核酸了,还是橙码怎么办?”这是我接到的第一个电话。
“您先不要着急,您支付宝申诉了吗?”“我已经申诉过了。”电话里的声音很焦急。
“您先留一下身份信息和同住人员情况,社区先汇总了数据和信息,请您先耐心等待转码。”
疫情期间,老百姓的生活件件都是大事,社区工作千家万户、千头万绪、千难万难。
“核酸怎么做?”“封控区什么时候解封?”“我什么时候能转码?”“我为什么是密接?”“我已经隔离了,门口还有生活垃圾没处理,麻烦处理一下。”“我家里菜不够了,什么时候能送过来?”“我的药不够了。”“我是绿码能出省吗?”“我的为什么变成了黄码?”“我在外地变码了,怎么办呢?”……每个电话后面,都是一份疑惑、焦虑和担心。
上午10点,一个电话打到社区:临江花园1幢封控区,有一个怀孕8个月的孕妇,她的丈夫是红码,按照规定要转运隔离。家里只有他们两个人,这种情况怎么办?
江南社区书记孔忠良立刻和社区工作人员商量,一边登记信息给予社区能做的关怀措施,一边向上级汇报情况。“今天是除夕,我们的工作要做得更人性化一些。”孔忠良对大家说。
疫情防控中,从党员干部,到基层网格员还有大批的志愿者,他们夜以继日、任劳任怨、辛勤工作,换来的是社区居民的暖心、安心。
来自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王方玲,一个小时接了十几个电话。“我是新杭州人,家在山西。因为疫情没有回老家。我是在法院做宣传工作的,接热线也算是发挥了我平时工作的优势。”
王方玲接到的第一个电话是“转红码咋办”?她向社区的专业工作人员请教,一边学习一边回答,“热线一直在线,能缓解居民的焦虑,告诉他们下一步怎么做,给予他们安慰。”
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的杨捷说,下沉社区做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最让人感动的是杭州人民服从抗疫大局。“杭州人民非常齐心协力共度时艰,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我们有信心渡过最难的难关。”
每个日日夜夜背后
都是一个真实的抗疫战场
面对疫情,我们会沮丧、会抱怨,甚至曾经绝望,但用心推动另一颗心、用爱点燃更多爱,希望始终不会缺席。
在采访中,我听到了一些故事。
杭州市中院立案一庭副庭长危薇,穿着防护服去转运密接人员。她本来就晕车,加上穿着防护服不透气,路上身体不适吐了,她用口罩一把捂住,污物全部流到了衣服里面。
杭州市中院“90后”工作人员朱俊杰有其他工作,他让新婚的妻子,代替他去封控区值守。
江南社区工作人员解丰瑶分管数据,她已经在社区住了半个月了,几个月大的儿子,在视频里已经不认识妈妈了。
基层工作人员高雪娇儿子才4岁,她经常工作到凌晨。她的丈夫是一位基层民警。她笑着说,“最近一段时间辛苦了,老公说疫情结束后,给我买一个最新款的手机。”
唐新安在税友软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作,1月25日,他回安徽老家过年。1月26日杭州报告第一例确诊病例,他立刻赶回杭州,到社区做热线志愿者。“我们公司在滨江,能尽一份责任就尽一份责任,希望疫情早日过去。”
他们和我讲,一个个普通的清晨与夜晚发生的故事,那些疫情之下日日夜夜的生动注脚。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为我们还原了一个个真实的抗疫战场。税友软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4岁的热线志愿者郭立说,他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
我们永远都需要继续向前的勇气和力量。这样的勇气和力量,体现在每一个人的选择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普通人战疫日记的真实记录,已经包含着足够的能量,让我们看到面对苦难、处身困顿、需要选择、呼唤奉献时人类所拥有的温暖与坚毅、智慧与勇气。
电话仍然此起彼伏。
每一个电话后面,是宏大叙事之下有血有肉的个体书写。家人的陪伴,陌生人的关怀,无数人的战斗……普通人所承载的煎熬、不懈的抗争和无私的奉献,共同勾勒成这个特殊的除夕记忆。
如果不是这次疫情,我将回到老家,我已经十年没有回家过年了。那里有阳光、大海和鲜花。
春天来临,愿下一次出发,是家的方向。
每个电话结束,我都会对他们说,“新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