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习正文

美丽余杭人 以礼迎亚运

2022-02-09 17:50:50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

 

 

 

 

 

 

 

 

 

 

 

 

 

 

 

 

 

 

 

 

 

 

 

 

 

 

 

 

 

 

当前,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各项筹办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活动也进入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打造新时代文明高地,以良好的文明风尚迎接第19届亚运会和第4届亚残运会,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开展“亚运有礼·美丽余杭人”选树活动,经群众推荐、基层遴选、部门审核,朱铝达等10人(团队)获评2021年12月“美丽余杭人”。

下一步,余杭将充分发挥先进人物在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文明新风等方面的示范榜样作用,引领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东道主意识,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亚运、亚残运保障服务活动中来,形成“人人争当志愿者、个个奉献亚运会”的浓厚氛围,打造整洁有序、平安祥和的社会环境。

记者张瑚滢

朱铝达:

恪尽职守的“抗疫战士”

作为公安分局余杭派出所的辅警,也是余杭街道凤凰山社区南湖明筑小区党支部的一名优秀党员,朱铝达平时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助力社区协调邻里纠纷,疫情防控期间更是主动担当作为。

因疫情防控需要,朱铝达和5名同事被抽调至余杭街道疫情研判专班工作,每天负责对上级下发的涉疫信息进行核查、反馈,并落实涉疫人员的管控。去年12月浙江发生疫情以来,他和专班同事始终坚守岗位,每天从早上忙到深夜。疫情吃紧时期,他们排查了数万条涉疫信息,平均每天排查上千人。“每天完成数据分析后,他还要拨打不下50个电话,最早也要晚上9点多回家,遇上数据信息较多时,就要到后半夜才能回家。”同事透露说,朱铝达经常忙到深夜,担心太晚回家打扰妻儿,有时干脆就直接在办公室里铺张行军床睡下了。

疫情期间,朱铝达的妻子也有着艰巨的防疫任务,他们13岁的女儿只能托付给年迈的父母。作为儿子,朱铝达对父母是亏欠的,但作为老党员的母亲常常反过来对他说:“你是党员,要以国家为重,工作为重,家里的事你不用操心。”正因为有了家人的支持,朱铝达才能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去。他深知,作为一名党员,一名疫情防控工作者,恪尽职守是他的职责和使命。

余锦有:

做余杭建设的“螺丝钉”

2012年2月,淳安小伙余锦有踏上余杭这片土地,入职浙江星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此,他十年如一日与公司同成长,共命运,在余杭这片热土上筑梦、逐梦、追梦。

工作期间,余锦有主动承担了“余杭区重点项目”《余政储出(2011)81号地块开发项目》建设报批及验收等所有相关手续。虽然这项工作对他来说是陌生的,但他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完成,经过不断钻研沟通,最终该项目成为杭州未来科技城同期开工项目中首个完成建设任务并正式投入运营的项目。

2015年,余锦有成功主导申请了“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为余杭区人才引进工作做出重要贡献。在公司产品开发上,余锦有虽不是研发人员,但他积极参与并承担解决了产品研发注册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为企业首个三类医疗器械的注册作出了贡献。

作为工会干部,余锦有始终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真正把心放在职工身上,把温暖送到职工心上。余锦有说:“希望自己能像一颗‘螺丝钉’一样,为余杭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凌文丹:

文武双全的信访“救火员”

作为一名消防战士,凌文丹既灭得了火,也救得了人;作为一名通讯员,他写得了稿,也拍得好照。如今,作为信访干部的凌文丹,既是单位里的财务“大管家”,也是接访科的得力干将。

2000年,凌文丹入伍消防警营。善于写作的他撰写了大量反映消防官兵灭火救援、服务群众的优秀稿件,不仅如此,他还深入一线,随警作战,拍摄了大量消防官兵抢险救灾的现场照片。他还曾冲进过浓烟翻滚的火场、经受一次次生死考验,曾仅靠1根安全绳进入地下室洞口,救出3名中毒晕倒的被困人员。

2017年底,凌文丹从部队转业到余杭区信访局,因工作需要接手了单位财务工作,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他边做边学,不懂就问,从零基础到熟练手,付出了很多心血,终于成为了精打细算的财务“大管家”。区划调整后,因人手紧张,他又承担了接访工作。一静一动中,他迅速转换角色,上午在办公室做着财务预算编制,下午便在接访中心接待来访群众。建党百年期间,他还赴京参与工作,圆满完成信访保障任务。

从消防救火员到信访“救火员”,虽然身份变了,但凌文丹服务群众的心不变,协调解决群众的“怒火”“心火”已成了他的使命担当,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的铮铮誓言。

孟建良:

一线讲台三十五载既教好书又育好人

孟建良是余杭区文昌高级中学的一名教师,自1986年走上教育岗位以来,已从教35年。作为一名充满智慧与爱心的优秀班主任,20多年的班主任生涯里,孟建良秉持着既教好书又育好人的理念,他在班主任管理、创建特色班级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为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他鼓励大家参与班干部竞选,并对落选学生也给予岗位安排,给予公平的学习锻炼机会,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他鼓励大家主动策划组织各类活动,既拓展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也给班级带来了活力生机;为了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沟通桥梁,他让学生用日记的形式记录学校生活,并常常在班里分享优秀日记,教会大家记录成长、感悟生活。

一线讲台三十五载,孟建良怀着满腔热忱对待学生与教育,退休在即,他却朴实地说:“只要干的动一天,就多教一天孩子。”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漫漫长路上,孟建良付出了汗水,也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孟建良表示,自己愿用毕生精力投身于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中,无怨无悔!

鲍婷婷、何琴、马牡航、蔡悦:

隔离点的“四朵金花”

在抗疫阻击战中,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更像一个隐蔽的“战场”。余杭二院的鲍婷婷、何琴、马牡航、蔡悦四位护士是隔离点小组长,她们连夜奋战在这一“战场”,被称为余杭二院院外疫情防控的“四朵金花”。

作为隔离点组长,她们必须做到上下兼顾,随时保持紧绷的神经,做好一系列繁琐的工作,如记录一人一档、联系街道、统计核酸采样的人员名单并贴好标签、监督检查穿脱防护服、环境消杀、安全监督以及隔离人员的健康咨询等工作。在她们的带领下,一支支隔离点的护理团队高效运转,为市民群众守住了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在进驻新的隔离点前,她们从晚上8点一直忙到第二天早晨6点,一大波密接、次密接人员陆续抵达隔离点,信息登记、两次核酸采集、消杀……为了能尽快入住,隔离点的医护人员累得几近虚脱。工作期间,医护人员需要24小时待命,因为隔离人员会随时送来集中隔离点。鼻咽拭子采样时,不少人会出现紧张、害怕的情况,她们给予心理支持与疏导;少部分人会因突发情况出现情绪不稳,她们会给予一对一地沟通安抚。

隔离点的“四朵金花”,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使命,发挥着半边天的作用,履行着防控责任大于天的职责,为人民群众织密织牢防疫“安全网”。

付金林:

勇救落水男孩的好心人

付金林家住闲林,在富阳一家企业上班。2021年12月28日下午,付金林下班途中路过河边,突然听到一位年长女子大喊:“有小孩掉下水了!”情况危急,付金林二话不说冲下河岸准备救人。但岸边斜坡十分陡峭,上面又布满青苔,而落水男孩在离岸两米的水中,营救不当很可能让自己也陷入险境。付金林连忙找来一根水管,两脚分立稳住身体,将水管伸向水中,但离男孩仍有很长一段距离。

此时,此前大声呼救的邵阿姨找来一件衣服,站在高处拉着一角让付金林借力。就这样,付金林拉着衣角继续向下挪动脚步,经过几次尝试,男孩终于抓住了水管,二人合力将他拉上岸来。“小孩的毛衣、书包都浸满了水,再晚一点,就要沉下去了。”事后,邵阿姨告诉记者。

救起男孩后,付金林叮嘱邵阿姨照顾好孩子,转身就要离开。邵阿姨问他姓名、电话,付金林就说了句:“不用了,小孩没事就好。”

就在他转身时,邵阿姨用手机抓拍了一张照片。“这么好的小伙子,一定要给他留张照片,感谢他。”邵阿姨说。

“我自己家里也有小孩,看到这样的情况,肯定要站出来救人的。以前看过很多救人的事迹,我只是向这些社会上的好人学习罢了。”付金林说。

沈美连:

冰凉的河水难挡温暖的心

2021年12月11日下午,家住瓶窑镇窑北村的沈美连正在家中和妹妹聊天,突然听到苕溪边传来奇怪而微弱的声音,她好奇地走到路边,循声望去,却看到了惊险一幕——水面上有两只手不断挥动着,随时可能沉下去。

来不及多想,沈美连立即回身拿起家里的拖把冲了下去,同时让妹妹打电话报警。

沈美连快步来到岸边,尝试着让落水者抓住拖把,但落水者根本没有反应。一咬牙,沈美连跨进水里,河水一下子没到了她的大腿根。站稳脚跟后,沈美连将拖把放到落水者手里,咬紧牙关将人拉出了水面,这才看清落水者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但老人太重了,沈美连一个人根本拉不动。

这时,邻居吕大哥听到呼喊声,赶紧来帮忙,二人合力将老人拉上了岸。见老人冻得全身都在发抖,沈美连又马上回家拿了衣服给老人盖上,因为走得太急,还摔了一跤。

“当时真是吓到了,上台阶时脚都是软的,但我第一个反应就是救人。这个人要是不救上来,我这一辈子心都会不安的。”沈美连说。

冰凉的河水挡不住温暖的心,沈美连和众人的举动,让余杭这座城市又添了一份感动。

袁士德:

厚道热心的老手艺人

袁士德家住仓前街道灵源村,村里人都习惯叫他阿德。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阿德就在仓前老街做非机动车修理生意,靠着扎实的手艺,找他修车的人络绎不绝。

阿德修车时,一些零碎的活经常不收钱。妻子偶尔轻声埋怨上几句:“老这样子,还能赚钱吗?”阿德却憨憨地对妻子说:“都是自家人,一点点小活不费事。”

2016年,阿德的事迹登上《余杭晨报》,村委书记拿着报纸兴冲冲赶到阿德的修理铺说:“阿德,你上报纸啦!”阿德思索了一会,认真地对村委书记说:“书记,既然我免费修车的事都上了报纸,那今后这件事情得长期做下去才行,我决定以后每个月至少安排一天为所有人免费修车。”

此后,阿德便开始了每月一次的免费修车志愿服务。2018年9月,灵源村“小事儿”便民服务驿站正式成立后,阿德第一时间加入。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阿德免费维修了近400辆自行车、翻斗车、三轮车、残疾车等各类车辆。

邻居们有时会提醒他说:“这么积极,可以入党啦!”阿德笑笑答道:“为老百姓做服务我很开心,跟入不入党没有关系。”阿德觉得自己的志愿者事业刚刚开始,只要能做得动,就会一直做下去。

梁中平:

守护良渚文化的志愿者

梁中平是良渚文化志愿者总队的队长,多年来,他和他的团队一直在为保护良渚遗址、传播良渚文化及助力申遗奔走,截至2021年9月,梁中平已经累计志愿服务近2260个小时,为参观游客义务讲解500余场次。在他的带领下,服务社和总队成立至今已为游客服务达163838小时。

从2011年到2021年,每一个元旦、春节、国庆节、中秋假期,梁中平都放弃了休息,选择在志愿服务的岗位上度过。从担任团队负责人开始,他便把大量的休息时间都用在团队的管理和建设上。

近年来,随着良渚遗址申遗成功以及后申遗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参观者开始关注良渚文化,梁中平和团队加快了志愿服务专业化建设步伐,重新组建讲解部和微笑岗,培养双语讲解组,建立良渚文化宣讲队和小志愿者队,以更专业化和多元化的志愿项目,为游客提供更加到位的服务。

从穿上代表志愿者的马甲那一刻起,梁中平就将时刻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作为对自己的要求。“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守护和传承良渚文化这项世界遗产就是我的责任。”梁中平说。

沈仙南:

40年相濡以沫

我用半生陪伴你

家住仁和街道花园村的沈仙南今年77岁了,但思维清晰、精神矍铄,左邻右舍都夸她能干。40年来,她陪伴着瘫痪在床的丈夫,不离不弃,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风雨同舟”。

沈仙南37岁时,丈夫沈有根在搬家过程中从高处摔下,手术后只能瘫痪在床,给丈夫擦洗身体、换洗衣物从此就成了沈仙南每天的必修课。生活还得继续,除了面对丈夫的瘫痪,她还要承担养育四个子女、两位老人的压力。沈仙南每天四五时就要起床为孩子们准备早饭,再为丈夫洗漱,然后早早地赶去田间干活。

即便这样,家里还是被她安排得井井有条。天气好时,沈仙南也会搀扶着丈夫在家门口晒晒太阳,缓解丈夫长期卧床产生的郁闷情绪。现在,80岁的沈有根依然每天都被打理得清清爽爽、干干净净,除了无法正常活动,身体状况和营养状况都不错,这与沈仙南40年来的默默付出是分不开的。

“蒲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沈仙南就像蒲草一样坚韧不拔,40年的风雨,沈仙南咬牙度过,每天悉心呵护,事无巨细样样亲为,只为给丈夫最细心的照顾和最好的陪伴。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语言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