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相声、舞蹈……年前,附海镇东海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文艺志愿者又开始张罗年终文化大餐——东海村第九届“村晚”。这道坚持了九年的文化大餐已成全村新老村民迎新年的期待。
作为我市唯一一个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级殊荣的村,九年来共产生了115位“最美东海人”“优秀党员”,他们成了全村学习的榜样,提升了全村的党风、村风、家风。
一台“村晚”不仅撬动了乡村大治理,更激发了党员群众参与村庄治理、建设的热情和合力。
善治,为乡村振兴凝聚合力
向玲,从第一届“村晚”走出来的“最美东海人”。20多年前,来自湖南邵阳的苗族小伙向玲来到附海镇东海村,当时的他只想着找一份能够安身立命的工作。如今,创业成功的向玲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成了村民口中的“公益楷模”,附海以“向玲”这个名字为志愿服务站命名,汇聚了398名来自12个省市的新市民志愿者。
东海村户籍人口4400人,新村民1万多人,由于地域、文化等差异,曾经四处弥漫着矛盾的“硝烟”。而如今很多住在东海村的新村民都觉得自己“很有面子”,这种“面子”源于为村庄建设建言献策的参与感,源于对村里事务有发言权的平等感,源于对第二故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向玲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新市民代表不断涌现,金牌调解员马红、志愿服务骨干小江、入户义诊的儿保科医生钟梅君……不少新市民和少数民族群众代表成了村民眼中的“新乡贤”,出现在圆桌夜谈、民情恳谈会等场合中,成为乡村基层治理的新主体。
蔡尧康是附海中学原校长,但他退而不休发挥余热,搜集整理村史村情,组织编写村规、村训、村志,设计村徽,参与筹备建设村文化礼堂……蔡尧康总是尽心尽力为村庄治理增添文化内涵。在推进乡村善治、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少不了像蔡尧康一样的“热心肠”。近年来,附海镇创建以老干部、老党员、老娘舅和新时代乡贤为主体的“三老一贤”善治体系工作平台,139名人才库成员中就有32名出自东海村。
随着“三老一贤”队伍的不断壮大,借助“民情驿站”“圆桌夜谈”“贤说村事”等平台,东海村成功建起民情收集沟通的渠道,推行乡村善治以来,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30起。
自治,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每天早晨上班后,东海村党总支书记朱威迪都要主持召开“晨会”。在这个雷打不动的例会上,村“两委”班子成员要汇报过去24小时的村情,再根据汇总的情况,会商、布置新一天的工作,解决村民的诉求,处置辖区内的大事小情。
乡村要振兴,班子是核心。东海村把干事团队的建设放在了重要位置,建立了“对账理事”管理机制,实施周事定账、月度晒账、季度对账、年度核账的“定、晒、对、核”四环节模式,做到“定人、定责、定进度、定标准”,使干部队伍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
以往村民要审批自建房,权力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可不可以建都是一两个人说了算,而现在这个权力下放到有村民代表组成的“个人建房理事会”集体决策讨论;以往村里有工程项目了,村委班子决定工程谁来做,而现在招标按照东海村“善治24条”来,工程监管由“工程建设监督小组”来监督;村里财务的支出是否合理,由“三务公开监督小组”来监管……一个个由热心村民组成的“社团”成了东海村向前发展、在阳光下发展的自治保障。
权力的下放不但让村委班子更加廉洁,更是加速了东海村的发展,曾经的无资源、无资金、无亮点的“三无”落后村,通过乡村善治,改变了村庄的面貌。家和才能万事兴,和谐的氛围促进了村庄的发展。近几年,村里投入28万元,建成村级小天网,用科技手段提高全科网格管理水平,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平台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保障。投入322万元完成高家片美丽乡村宜居项目建设;投入450万元完成三期污水纳管工程;建成文化礼堂、民族文化馆、惠民楼等一批民生实事项目,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新老村民的暖心之地;投入700万元完成花塘江、郑家浦水环境整治,建成的游步道成为村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2021年,该村筹资600多万元,建成了美丽乡村陈家片项目,发动热心村民捐资85万元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升级版“邻里之家”,设置了邻里书吧、邻里会客厅、邻里大舞台、邻里健身房等设施,成为一个共建共享的“美好生活”服务综合体。这些民生实事工程在阳光下完成,改善了村容村貌,满足了群众的需求,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
“十四五”已经走过第一年,东海村振兴的脚步还要提速。目前,东海村已经邀请有关专家会商发展大计,并编制了该村的“十四五”发展规划。未来,东海村要做好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的新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