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省内外媒体纷纷刊播“距绍兴获批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已历40载芳华”的相关报道,报道称,绍兴正从江南水乡风光城市跃迁至特色优势更加彰显的文明新城。
过去五年,是我市文化建设、环境治理、塑造新韵取得长足发展的重要时期,每一个时间刻度上,都有人文生态持续优化的深刻印记——
壮大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提升生态颜值、做优城市特质。2020年,绍兴获选“东亚文化之都”,继“历史文化名城”后再添城市“金名片”;加快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城市,连续六年夺得“大禹鼎”,“无废城市”试点任务高标准完成;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现“三连冠”,三个区、县(市)入选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书香之气沁人心脾……
得益于此,赓续千年的古城绍兴一改过去厚重内敛、“静如处子”的城市气质,旧日韵味激活焕新,时代新风吹彻大地。
重塑气质,在于文化基因的全线激活和文化品牌的持续擦亮。
文化产业之态生气蓬勃。五年来,我市紧紧围绕“重塑城市文化体系,打造文化产业高地”总体目标,全面推进“一廊三带”建设和“古城项目群”建设,进一步拉大框架载体,导入一大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公共文化设施,聚焦“年轻态”搭建文创消费场景,不断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添新彩。到“十三五”末期,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出已达到749.36亿元,增加值256.91亿元,较“十三五”开局有明显增长。
文化事业之盛前所未有。围绕“东亚文化之都”品牌建设,推出以“文脉千年·寻梦绍兴”为主题的绍兴活动年系列活动,11个越风篇章有序揭幕,绍兴文化魅力尽情绽放,其中大禹、王阳明、鲁迅、黄酒、书法5大文化品牌引领绍兴稳立国际朋友圈。以节会为媒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名人馆、清廉馆、气象馆、美术馆、民间博物馆等文化地标建设进展顺利,文化之都气韵正隆,“绍兴效应”逐渐形成。
文化可以铸魂,生态则能塑韵。重塑气质,还在于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文明理念的入脑入心。
环境面貌日新月异。2018年,绍兴的PM2.5平均浓度达到42微克/立方米,排名全省末尾,大气污染防治一度陷入被动局面。之后,我市出台史上最严问责机制,进一步完善工作体系,采取重点攻坚、科创赋能、数字智治等方法,打出了一套成效明显的治气攻坚组合拳,2020年实现达标进位的同时取得改善率排名全省第一的历史佳绩。到2021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27微克/立方米,AQI优良天数比例上升至93.4%,
达到新标实施以来最优水平。治水方面亦添佳绩。五年来,我市巩固提升“五水共治”成效,大力创建“美丽河湖”,推动工业园区和镇(街)建成省级“污水零直排区”,2017-2020年,21个省对市考核断面功能区达标率均为100%。市“治水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省对市考核断面4个(钦寸水库、双江溪大桥、环城公路桥和葛山头),2021年考核时断面功能区达标率也都达到100%。
绿色发展深入人心。“十三五”期间,传统产业集聚改造的步伐加快,加上“无废城市”建设的全面展开,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渐成常态。五年来,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9.6%,居全省第2位;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5%,是全省唯一一个完成“十三五”能源消费总量增速控制目标的地市。
回望“十三五”,文化气息流畅生动,稽山鉴水灵动秀美,正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行进的绍兴悠然徜徉其中,展现出“重要窗口”建设中靓丽独特的绍兴风景。“十四五”已至,奋楫扬帆风正劲,千年古城向海新生,我们的口号激扬坚定,我们的步伐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