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密麻麻的集装箱一眼望不到头,40吨的大型门吊不停地装卸作业。在铁路金华南站和义乌西站,出口启程和进口返程的“义新欧”中欧班列相互交错,鸣笛声声,仿佛欢快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交响曲。
今年春节,“义新欧”抢抓节日班列资源相对充裕的契机,“一天不打烊”“一刻不歇息”,成了全国最繁忙的中欧班列之一。据统计,7天假期“义新欧”双平台共开行62列5886标箱,比去年春节增长79.3%,实现虎年“开门红”。
浙江沿海,但金华是腹地,既不靠海,也不沿边。与诸多内陆城市不同的是,金华表现出靠海沿边的强烈外向特质。
向西,金华依陆出境,2021年“义新欧”开行1903列,同比增长36%,约占全国中欧班列12.7%,稳居全国第三;向东,金华依港出海,2021年约占宁波舟山港到港海铁联运量的1/7,义甬舟大通道成为全国最繁忙的海铁联运线路之一。
金华是全省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之一。2020年9月浙江自贸试验区金义片区挂牌,这座城市获得有史以来最大的政策红利、最大的战略机遇,迎接更高层次的开放。
在“义新欧”“义甬舟”繁忙的背后,金华以自贸区改革为引领,正崛起为扩大对外开放新高地。2021年全市出口规模达5326.3亿元,增长15.5%,首破5000亿元大关,连续4年稳居全省第二。
一年多来,金义片区坚决扛起“为国家试制度、为开放探新路、为地方谋发展”的重任,发挥国际贸易优势,奋力改革突破,呈现“市场主体加速集聚、出口通关更加便利、贸易结构不断优化、辐射带动持续增强”的发展态势,以自贸区高质量发展带动全市域高水平开放。
一年来,金义片区先后获批21个省级以上试点或赋权事项,涌现23个“首家”“首单”“首例”,出口退税备案单证数字化管理等6项工作入选浙江自贸区制度创新最佳案例。
“扛旗争先,崛起浙中”。当下的金华,作为“义新欧”“义甬舟”开放大通道交汇节点,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担当重任,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正为扩大内陆开放闯出一条新路径。
“一东一西”
物流枢纽陆海联动
2021年,全国中欧班列座次排定,“成渝号”超4800列居首,“长安号”超3800列居第二。“义新欧”超1900列,发运箱量同比增长35.9%,规模全国第三,增速全国第一,牢牢锁定长三角中欧班列六成以上份额。
目前,“义新欧”金东平台拥有12条去程、6条回程线路,形成了密集的国际物流运营线网。义乌平台已开通17个方向的国际货运点对点直达班列线路,辐射欧亚大陆160多个城市。
然而,铁路场站发运能力接近饱和,持续高速增长的瓶颈压力越来越大。“‘义新欧’和海铁联运挤在一起,金华南站正月初一日发6列,运能已经顶到‘天花板’。”金华货运中心相关人员介绍,义乌西站也面临同样的瓶颈。
作为浙江中欧班列的唯一始发地,依托浙江外贸规模全国第三的强有力支撑,金华早早谋划推进金华铁路枢纽扩容改造工程,全力建设华东国际联运港和义乌苏溪国际枢纽港,新建铁路编组站和杨梅塘货运中心站。未来,“义新欧”年运力可达6000列,集装箱多式联运量可达200万标箱,不亚于西安等一流的国际货运枢纽中心。
2022年,“义新欧”将全力争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增强铁路口岸功能,高效发挥中欧班列通道优势,促进班列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加快形成“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高效集疏运体系,进一步放大金华枢纽优势。
“东西互济”畅通西向依陆出境通道,金华有效解决了内陆不沿边问题。不靠海,金华也有招数,即依托义甬舟大通道海铁联运班列,以数字化改革引领“第六港区”建设,把宁波舟山港的“出海口”搬到“家门口”,“陆海统筹”畅通东向依港出海通道。
据了解,金东、义乌双平台正在加快“数字港口”建设,重构重塑海铁联运服务机制,即将上线运行国际物流“一键通”等多跨场景应用,集成报关订舱、运输、查询、结算等一站式服务,推动港务、船务的一体化、数字化。
通过出境出海多式联运的高效组合,“义新欧”“义甬舟”两大通道在金华无缝交汇,达飞、地中海等国际船公司纷纷将舱位前移到浙中。从“沿海的内地”向“内地的沿海”跨越,金华打破了传统内陆城市的思维束缚。
不仅如此,金华还在加快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西延,畅通长江以南内陆地区开放通道和循环回路,借助宁波舟山港的磁铁效应,推动更多内陆腹地出口货源向浙中加速集聚。
“一大一小”
贸易枢纽买卖全球
浙江自贸试验区金义片区挂牌一年多来, 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2021年全市外贸进出口规模跃上5000亿元级新台阶。
初看亮眼,细究仍有短板。2021年我市实现进口额553.7亿元,增速全省第一,但总量仅约占贸易总额的10%。从A面看,我市贸易顺差约4700亿元,约占全国的11%,贡献大;从B面看,说明进口潜力还很大,双循环还需要进一步畅通流动起来。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正加大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力度。作为外贸大市,金华也需要大力发展进口,巩固外贸优势,重点应在“一大一小”上实现新突破。
所谓“大”,就是大宗商品进口,全力打造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去年以来,我市发挥华东国际联运港、金义综保区等平台“区港联动”优势,开展以铜、铝、棉纱、纸、塑料粒子等大宗商品进口贸易和分拨配送。2021年金义综保区大宗商品进出区额41.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3倍,带动全市外贸进口增长1.2倍。
华东地区重要制造业基地大多集聚在金华200~300公里辐射范围内。依托完善的集疏运体系、完备的综保区功能,金华正在加大头部企业引进力度,完全有条件打造立足浙江、辐射华东乃至全国的大宗商品交易和交割中心。
所谓“小”,就是小商品进口,打造日用消费品新型进口市场,着力构建全国首个“全链路、全业态、全品类、全天候”进口商品贸易枢纽。从市场采购发展成效来看,小额小批量货物贸易空间很大,但目前仅限于出口,进口还没有大的突破。关键是现有监管模式难以适应日用消费品进口“碎单化、小额化、高频次”。
自贸区本质上不是制度高地,而是改革高地。国家给了牌子、帽子,就是要各地去闯、去试,在无人区里杀出一条血路。当前,区域竞争尤为激烈,更需要强化自贸区改革创新,拉动金华乃至全省的发展。
小商品补强进口短板,如何闯怎么试?商务部门介绍,我市正在积极争取进口消费品正面清单管理改革,来突破这一难题。借助创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契机,选择国内消费需求较高、相对安全可控的84种商品,建立“白名单”,通过简化手续、“免证清关”,推动进口发展。
如果说,出口领域的市场采购贸易改革推动了“卖全球”,那么进口领域的这项国家级重磅改革将撑起“买全球”另外半边天。世界货地“买全球、卖全球”的双循环枢纽真正畅通循环,全球商品才能优进优出。这也是我市发展枢纽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带一路”
门户枢纽双向开放
浙江自贸区金义片区是金华在全省的一张“金名片”。
浙江自贸区扩区方案赋予金义片区“国际小商品自由贸易中心、数字贸易创新中心、内陆国家物流枢纽港、制造创新示范地、‘一带一路’开放合作重要平台”五大功能定位。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有作为才有地位,五大功能定位是闯出来干出来的。过往的一些成绩亮点,有义乌国贸改革的惯性优势、小商品出口的独特优势。自贸区建设不能光吃老本,对自贸区有什么、到自贸区能干什么,尚需进一步系统梳理,寻找放大枢纽优势的突破口。
没有畅通的物流、高效的枢纽,就没有繁荣的贸易往来。今年1月,我市召开高质量推进自贸试验区金义片区建设大会,提出突出枢纽经济关键要推进“双枢纽三通道一网络”提质发展,打造国家“一带一路”支点。
“双枢纽”即华东国际联运港和义乌(苏溪)国际枢纽港;“三通道”包括义新欧班列通道、义甬舟开放通道和跨境电商通道;“一网络”是指加快构建小商品海外贸易网络,国际物流专线要覆盖全球800多个城市,公共海外仓服务体系覆盖50个国家和地区,以市场化方式推进eWTP试点全球化布局。
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金华有大动作。2021年我市对非洲国家出口845.7亿元,同比增长7.9%,分别占全省、全国的37.5%和8.8%,金非合作潜力大、空间广。目前我市正在谋划设立中非经贸合作产业园,创新“两国双园”经贸合作机制,进一步巩固金华对非经贸合作在全国的地位。
我市将探索在对非国际贸易集采、跨境人民币结算、新型易货贸易等方面先行先试,提升通关效率,破解结汇难题,让更多对非贸易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金华汇聚。
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金华有大利好。今年1月1日RCEP生效。1月初义乌RCEP日本减税商品首单落地。我市享受零关税待遇出口印尼的汽摩配件集装箱也已首发。
嗅觉敏锐的义乌进口商在日本采购酒、化妆品等10多种商品,从大阪包机运抵义乌,直接进入综合保税区,促成首单落地。据介绍,RCEP生效后,该批进口商品享受关税减免5%以上。
我市抢抓RCEP带来的机遇,已明确要创建RCEP经贸合作示范区,用好零关税、通关便利、投资促进等政策红利,扩大RCEP贸易和产业合作。
围绕扩大内陆开放主线,金义片区已锚定2022年新目标。以小商品自由贸易为急先锋,统筹推进新型国际贸易、物流枢纽、先进制造,招引大项目、培育大产业,奋力交出自贸区建设高分报表,为全省打造双循环战略枢纽贡献更多金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