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位于南太湖新区的规模化储能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及电芯产业化项目现场,一期22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建设如火如荼。浙江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姜银珠说:“在新区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项目成功入选2021年第二批南太湖精英计划,为我们增添了信心。接下来,将全力推进一期项目建设,争取在今年3月底顺利投产。”
据了解,该项目孵化自浙江大学材料学院,由姜银珠领衔,主要从事中试线及电芯实验线建设、材料放电及电芯关键技术开发、市场应用推广示范等。项目总投资5亿元,一期计划投资3000万元,已实到融资1700万元。“我们将把企业打造成一家创新型高新企业,带动湖州下一代新型储能材料和器件的产业化步伐。”姜银珠说。
近年来,新区以做优“创新链”体系格局为发展目标,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路径。通过院(校)地合作平台与企业合作的模式,新区科技“小巨人”企业一路生花。据统计,目前,新区各平台已累计孵化科技企业100余家;2021年,各类院(校)地合作平台及孵化企业实现营收5.3亿元、税收5900万元。
湖州申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由湖州中科营养与健康创新中心“孕育”而生。去年底,该企业成功研发分枝杆菌qPCR检测试剂盒,检测范围能覆盖103个分枝杆菌种属。“能覆盖这么多分支杆菌种属的检测试剂盒,在全球还是首例。”湖州申科研发负责人说,“除此之外,我们自主研发的其余多个核心产品,也填补了国内生物制品质量安全检测领域的空白。”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新区服务则为这些“小巨人”企业提供了优良的成长环境。近年来,为进一步促进科研平台达能见效,当地科创中心当好“店小二”,通过筑巢留智等方法,积极为各重点科研平台人才解决各类来湖工作的后顾之忧。
“政校企”三方合力,推动了一批批科技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浙大湖州研究院自主孵化的湖州快飞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半年余,多项学术研究实现成果转化;中科湖州应用技术研究院领军人才翟道远领衔的智慧共享电动车已被推向市场,并初步获得产业化的回报;依托湖州首个碳中和CCUS实验室建立的湖州碳捕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目前已经完成产品研发和组装……
“在科研平台内孵化一批竞争力强、成长性高、专注于细分市场的科技‘小巨人’企业,促进成果项目从‘小而多’向‘精而强’转变,使小产业做出大文章,是新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道。”新区科创中心主要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