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等一系列机遇与新旧动能转换、城市品质提升、绿色低碳发展等一系列挑战,镇海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凝神聚力谋发展,系统重塑强改革,扬长补短创优势,加快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新材料科创策源地、宜居宜业宜学福地,奋力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科创强区、品质之城。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一是壮大先进产业集群。高标准建设绿色石化产业拓展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全面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园建设,打造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专用材料等产业集聚区。加快提升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家电家居等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培育先进前沿材料、芯片制造、第三代半导体等未来产业。二是强化企业数字赋能。高水平推进省级新智造区域试点,推动数字化与产业化双向深度融合。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双引擎推进模式,引领制造业全方位转型。实施智能化改造“125”工程,推进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大力发展新青年经济等新业态,加快直播电商、平台电商经济健康发展。三是推动两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科技服务、港航物流、商品贸易等重点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服务衍生制造、供应链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新业态。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探索打造居住区、商业区、文旅体功能区融合发展、协同共进的城市现代商圈,推进数字贸易全产业链布局。
聚焦科技创新驱动,加快打造长三角重要科创策源地
一是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对标宁波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支点城市要求,全力推进甬江科创大走廊镇海片区建设。围绕新材料、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电子化学品等重点领域,加快集聚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中心,建立健全引进、培育、建设、发展的闭环管理机制。二是强化产业技术创新。实施新一轮科技型企业倍增计划,构建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梯队。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创新,实施技术攻关重大专项,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产业链上下游融通。打响“科技金桥”品牌,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三是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坚持高端引领,探索组建人才科创发展集团,着力引育战略科学家、“卡脖子”技术攻关人才、基础研究人才。聚焦产业导向,大力引进“雄镇英才”重点产业双创人才和团队。推进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
聚焦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
一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绿色建造行动等一批标志性工程,推动节能减排、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聚焦工业和能源两大领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多能互补和能源资源阶梯级利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二是深化环境综合治理。以全域建设“无废城市”为抓手,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清新空气行动,强化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建设“污水零直排区”2.0版,全面消除Ⅴ类断面。强化土壤污染综合防控,提升生活垃圾分类质效,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三是构建闭环监管体系。强化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观念,严格执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优化空间保护开发格局。建设“生态环境一张图”,集成数字化应用场景,实现源头管控、过程监管、结果核查、应用督察全过程闭环管理。
聚焦共建共治共享,加快打造全域治理现代化样板区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根据网格划分、党员人数变化和工作需要,及时调整网格党组织设置,提高网格党组织与基层治理网格契合度。进一步理顺网格和业委会、楼道党组织之间的关系,构建“村社、小区、网格、楼道”四级组织网络。深化基层“大部制”建设,构建党建统领、扁平管理、人员统筹和协同高效的运行机制。二是强化多元共治。深入实施“一社一品”,建设一批城乡社区居民会客厅,推动社区服务模式向邻里化、亲情化转变。全面推进省级“智慧社区”试点建设,打造“1+1+4”一体化社区“智治”系统。实施社会组织培优赋能工程,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有序参与基层治理。三是强化数字赋能。加强资源统筹和数据集成,推进“一体化”数字驾驶舱建设,实现区社会治理智治云图、镇(街道)智治平台、村(社区)智管家、网格手机终端数字化平台四级贯通。继续迭代升级“基层治理四平台”,强化视联网三级贯通指挥,建立高效灵敏的“平战转换”机制。
聚焦民生福祉,加快打造人民幸福美好家园
一是大力推进就业增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激励创业致富、勤劳致富。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网,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完善扶持发展中等收入群体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让更多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跨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二是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推进中小学教育项目建设,深化区域教育集团化,实施“校校精品”工程,坚决落实“双减”政策,打造“宜学、优学、品学、乐学”基础教育名区。三是要深化健康镇海建设。推进“三医联动、六医统筹”改革,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功能升级。健全三级公共卫生工作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全人群、全周期健康管理。推动疫情防控预警体系、指挥体系、应急体系、保障体系、统计体系整体重塑、系统优化。四是要丰富养老服务供给。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制度创新为保障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推广“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模式,着力提升养老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