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语言正文

【镇海故事】98岁的高光兴,8岁那年的慈溪乡音

2022-05-20 14:18:47 宁波市镇海区人民政府

98岁的高光兴,8岁那年随家人从慈溪三北一带迁移到澥浦镇岚山村,以种地、打渔为生。尽管已在镇海生活了90年,但他说话时的口音,依然带着浓厚的慈溪乡音。

5月8日,初夏的微风拂过一马平川的田野,炼澥线的美丽树木交织出一道绿意盎然的公路风景。

这里是岚山村,位于澥浦镇万弓塘下,早前是一片泥涂。2001年6月由原岚山、核心、殿跟和中星4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村子在澥浦镇东南1.8公里处,东临岚山水库,东北角与宁波石化区相连,南与湾塘村相邻,西与十七房村相郊,北与澥浦村山脊为界。

该村因种植棉花产量高、质量好,远近闻名,又被称为棉花村、镇海棉花基地等。目前,此地正在进入整村拆迁。算起来,140年的时光故事又要写下新篇章了。

泥涂变村庄

据《镇海县志》记载,清朝光绪年间,一位名叫岑蒋仁的老人,看准这里地域广,适宜种植棉花,便拖家带口前来。岑蒋仁是余姚县逍路头人氏,擅种棉花。他在此开垦荒地,精心耕种,安居下来。

岑蒋仁在此落户后,他在余姚、慈溪一带的亲友得知有这么一片无人居住的“宝地”,纷纷过来落户。他们与岑家比邻而居,建屋开荒。田地一亩一亩地增加,人口一户一户地增多。

村民之间大多有弯弯绕绕的亲戚关系,依照族谱往上一找,便能连在一起,成了本家。

到了民国初年(公元1912年),下山嘴一带已成村落。村中居住的人有岑、陈、余、陆、鲁、华、王、宋等姓氏,岑姓仍占多数。

高光兴回忆起当年的老辰光。20世纪六十年代,岚山村里多草棚,少砖房。村民辛苦劳作,与海潮争斗,从“龙王爷”口中夺食。

高光兴说,本村人善于从滩涂捕捞海产品。往往下地干活的人,轻轻松松捉住从稻田直直钻出来的螃蟹,为桌上添一碗好菜。岚山村人凭着拼搏精神,将一大片泥涂荒土,建设成为宜居家园。

2001年6月,四个自然村合并。村里建起篮球场,村民参加医疗保险,有老年活动室、卫生服务室。岚炼公路穿村而过,各自然村沿路设有374、342路公交车站,分别通往镇海、宁波城区,方便村民出行。村东面新建海天林带,殿跟自然村东侧建有油库。比起一百多年前先人的居住环境,如今的幸福生活翻天覆地。

老村旧时光

86岁的村民楼世伟带着我们在村子里闲行散步。岚山村上山嘴、下山嘴南边,是宽约80米的澥浦大河。河水缓缓流动,两岸风景秀丽。东首有澥浦大闸,东南有岚山水库。在村子里看向公路,时而被茂密的树荫遮住,倏尔一下就没了踪影。

在其中一幢老宅前,植有柿子树。据说当年村中遍植柿树,白墙黛瓦。岚山村党总支委员张唯波说,以前到了秋季时,家家树梢高挂火红柿子,风景如画。

“在原先的下山嘴86号这里,就是老海塘旧址。”楼世伟说,海塘处潮水上涨,一直扑到下山一带房屋前,吓得人胆战心惊。后来渐渐的,海塘被拦得很远。

村中一名余姓姑娘,曾有一位华姓亲友住在岚山村中厂。余姓姑娘说,据亲友当年讲述,90年前从余姚夏家来此定居时,总共不过四五十户人家,基本住草棚。只有两三户人家盖了瓦房。

随着建设发展,陆续有其他地区的群众迁移搬到岚山村。新村民口音有别,风俗不同。他们在村里种倭豆、棉花,一年二季收成。还能套种一些蔬菜,如葱、大蒜、大白菜等。到了收获季节,村民拿收成的棉花、倭豆,到集市上卖掉,跟人买粮食,兑换生活用品。下半年种大麦小麦。由于土地是碱性的,种出的瓜果被称为咸地水果,特别好吃。有时,村民下海捕捞海瓜子、泥螺,抓串网货改善生活。

巨商留“芳钧”

在岚山村中,两位老先生双双陪着我们去看一所“造得像戏台般”的老学校——芳钧学堂。它由郑氏十七房后人、被人们称为“沪上巨商”郑芳钧先生的几位儿子创办。

推开有些年头的大铁门,芳钧学校保存完好的外观呈现眼前。和想象的“乡村小学”不同,芳钧学堂高大伟岸,飞檐挑梁,的确有几分古建筑的气度。

据史料记载,郑芳钧在宁波开设“汇记锡号”,专门生产锡箔,规模宏大。其四子郑钟潮在《镇海郑钟潮先生六十自述》回忆文章中记载:“听父亲说,店里用的锡,出产在云南个旧。经滇缅铁路运到越南海防,再由法国人运到香港加工,制成‘小贡’锡锭后,输入宁波。”当时,宁波用锡量全年6000锭,每锭34.5公斤。“汇记锡号”用锡量全年约四十吨,主要加工锡器产品和锡箔。

加工锡箔十分辛苦,先后14道手工工序,用铁锤慢慢敲打至比纸更薄。再经褙、砑等工序,前后20余天才能制成“薄如蝉翼”的锡箔产品。因此当时,“汇记锡号”生意红火。

郑芳钧发家后,于民国初期在沙河头村堰北路,建造2000多平方米四合大宅院。大宅院中堂为家祠,因十七房“通德堂”历代祖宗有“急公好义,帮贫扶困,乐善好施,造福一方”的精神榜样,他将家祠取名为“一善堂”,传承慈善文化,爱国、爱家,多做善事好事。

抗战胜利后,几个儿子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在郑芳钧逝世十周年前,在自己的家乡海甸闸口(澥浦湾塘殿跟应郑村)出资建校。1948年初竣工,取名“芳钧学校”。占地面积十四亩,中西式结构,共建校舍34间,当时学校还规定,凡本村入学学生,一律免费,在当时镇海为一流学校。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语言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