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料正文

“超长待机”的金生怡养院,给近80位护理员的家庭带来了考验

2022-05-20 15:00:39 宁波市镇海区人民政府

疫情以来,这是镇海区金生怡养院第3次实行封闭式管理了。从2022年3月12日开始至今,全院人员不准随意进出,进出物资也需严格消毒。这样的管控政策保证了院里老人的安全,但“超长待机”的工作,给近80位一线护理员的家庭生活带来了考验。

催着儿子长大

3月的一天,上午9点多,护工杨艳秋正在老人房间里打扫卫生,忽然接到了班主任老师的电话,说是孩子还没到校。杨艳秋心里一沉,慌乱中迅速拨打着儿子的手表电话。她开始胡思乱想,是上学路上出了意外,还是……

10分钟后,睡眼惺忪的儿子接通了电话,原来是一个人不小心睡过头了。虽是虚惊一场,却把杨艳秋吓得不轻,要知道,她最担心的就是儿子的安全问题。

杨艳秋今年刚满40岁,是护理员中最年轻的一位。10多年前她从贵州嫁到镇海,平淡生活中拥有了一份家的温馨。孩子慢慢长大,她也谋得了一份护理员的工作,虽然忙碌,工资也不高,但能顾着家,管着儿子。

疫情打破了这种平衡,全院封闭管理,所有护理员不能回家。杨艳秋必须在照顾儿子和工作中做出选择。

这是一道很难的选择题,一头是儿子读六年级,正需要照顾;另一头是生活压力下,她不能放弃每月3000多元的工资,而老公也是早出晚归地忙生计,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

两难之下,她选择了护理员的工作,她开始给儿子补习独自生活这门课。杨艳秋无奈地说,挺为难孩子的,原先每天的衣服都会替他准备好,而现在却要学着自立。她教儿子煮面、炒饭;教儿子用电、防火的知识。她像一个虎妈,逼着儿子迅速成长。

4月中旬,疫情稍有好转,院里给护理员轮流放了一天的假。一个多月来,杨艳秋终于可以看见儿子了,但高兴之余却又满是心酸。

回到家,她发现儿子走路一瘸一拐的,追问之下,才知道他上学路上摔了一跤。她撩起儿子的裤腿,发现两大块乌青。原来为了赶时间,儿子跑着去学校,一不小心在拐角处和一辆自行车撞了个满怀,重重地摔在地上。

听到这些,杨艳秋的泪珠子不停地在眼圈里打滚,她满是愧疚,觉得做母亲的,基本的生活没法帮忙,甚至连保护儿子的责任都没有尽到。

让她欣慰的是,儿子的自理能力得到了提高,不但自己能做很多事,还会理解人,懂得母亲工作的辛苦,他一边给妈妈按摩,一边问长问短的,就是个小暖男。

疫情结束,她最大的心愿是陪着儿子出去旅游,弥补缺位的遗憾,她希望儿子长大后,成为一个性格开朗的男子汉。

堆成“山”的衣服

周末,护理员李明翠接通了老公的视频电话,她关切地询问起双胞胎女儿的情况。当手机镜头转到卫生间的时候,她惊呆了,眼前的画面难以置信,两大桶堆成“山”的脏衣服,等待着清洗。

两个女儿就读仁爱中学,都是体育特长生,平时换下来的衣服当妈的全包了,而现在她封闭在院,爱莫能助。

女儿训练忙、学习忙,而老公在物流公司上班,时常要24小时值班,也没时间操持家务。一家人这才发现要是没有妈妈在,生活就像理也理不清的线疙瘩。

两个女儿再过1个多月就要中考,这个节骨眼上,别说洗衣服了,就是隔空想和女儿说上几句话,都得瞅准学习的空当。

日子得过,衣服得洗。李明翠给两个女儿和老公做了明确分工,女儿洗自己的内衣内裤这些小件,而老公就洗大件的。

李明翠家里乱,姐妹们的家也好不到哪去。空闲的时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边晒照片,边数落自家的男人没用,结尾处大家“哈哈”地笑开了,压抑的心情也舒坦了许多。人们总希望把最美的一面展现出来,其实每家都有“兵荒马乱”的时候。

女儿们不洗衣服,虽是“小偷懒”,但总体还是让当妈的感到骄傲。从小学到初中,她们的体育成绩一直很好,拿了一大堆的奖状,不久前还分别获得镇海区中学生跳远和跳高的冠军。靠体育的特长,两闺女一直在镇海读书。

有这么两个宝贝女儿,李明翠既幸福,也发愁。她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特别能吃。李明翠偷偷地说,一箱牛奶两天就没了。

每月1000多元的房租、女儿的学习费用、一家的生活费,这些都是摆在桌面上的开支。好在最艰苦的时候都过去了,想想小时候,一个前面抱着,一个后面背着,那才叫一个难。李明翠满眼的泪花,是酸楚,也是收获。

从四川老家来到镇海,她已经在金生怡养院工作了12年,她没敢轻易辞掉这份每月5000多元的工作,虽然特护工作辛苦、责任大,还要全夜无眠地值班,但她想趁着年轻,多干点,多挣些钱,把两个孩子培养成人。

转眼,这轮封闭管理已经一个多月了。李明翠一天天倒数着中考的日子,她没法给女儿洗衣服,没法做好吃的,能做的仅仅是电话里多唠叨几句:太晚了早点休息,肚子别饿着了……她明知道这些话没用,但不叮嘱几句,心里就不踏实。

李明翠盼着疫情能早些结束,早点回家给两个女儿做一顿好吃的。

都为了这个家

“说好的回家,不想回,就别回了。”老公的这句话,让护理员王晓琴委屈地暗暗流泪。夜深人静,拖着一天的疲惫,她真想倾诉满肚子的愁绪。

老公说得没错,王晓琴食言了。

封闭了一个多月,王晓琴终于可以回家一趟。听说她要回家,老公做了一桌子的菜。最终王晓琴还是没有回,她办好事,又匆匆赶回去上班了。

放假的这一天,王晓琴就办了一件事,把刚发下来的工资和原来的钱合在一起再小心翼翼地存好。疫情期间,她对自己的这份工作看得很重,担心疫情严重了,进不了院里丢了工作。

想想也是,因疫情影响,在工地上班的老公春节后一直赋闲在家,没了收入。

两夫妻和四川老家的女儿,一家人的重担全落在了王晓琴身上,她不能再失去工作。王晓琴说话很轻,很慢,但很坚定。其实,王晓琴何尝不想一家人团聚,但生活的现实让她把对家的情感深深地埋在心里。

话说开了,矛盾也就化解了,大家的方向是一致的,都为了这个家。

其实,王晓琴已经有2年没有回老家了,她想念在四川读书的闺女,想陪伴女儿一起踏入中考的考场,但这一切都需要等疫情慢慢好起来才能如愿。

用爱守护老人

从业12年,李明翠照顾过的老人有上百人,最多的时候一个人要同时照顾10个老人。她什么累活脏活都干过,打扫卫生、喂饭、洗脚、换尿不湿早已熟门熟路。这些活中,最吃力的还是抱特护老人上下床。特护老人行动能力有限,近百斤的分量要抱起来真不是容易的事。久而久之,很多护理人员都落下了腰痛的毛病。

干护理员的第4个年头,李明翠就出现了腰痛的症状,她淡淡地说这都是职业病了。一次,为了缓解疼痛,她打了整整3个月的针灸。

“年轻时还行,现在要单独抱老人上下床已经力不从心了。”李明翠感慨年纪不饶人啊,现在要做类似的特护动作,需要同事一起帮忙才能完成。除了身体上的负担,护理员还要承担被老人误解,甚至被骂的委屈。

一次,一名老人的一双拖鞋不见了,非要说是李明翠拿的,赔一双新的还不行,非要和原来一模一样的。那一次,李明翠哭得很伤心。

类似的事情王晓琴也遇到过。有时老人东西找不到了,非要说是护理员偷走了。

时间长了,王晓琴处理起来就有经验了,她说要适时地转移话题,说着说着,老人自己都忘了说过什么。老人年纪大了,记忆力减退,多理解就对了。

委屈有,但更多的是对职业的认可。一位智障老人,每次做护理的时候,都会反复感谢。听到这些,王晓琴再累心里都是舒畅的,感到自己有价值。

80后年轻护理员杨艳秋从不适应到慢慢喜欢上这个工作,她说和老人相处,时间长了,就像是邻居家的长辈,可亲可爱。

疫情下的特殊时期,全院近80位护理人员和10多位行政、30多位后勤人员护佑着340多位老人的身体健康、生活幸福。这些老人中80岁以上的有近300位,最大的103岁。

工作人员为老人举办趣味运动会,为老人写回忆录,陪老人聊天,千方百计安排好封闭期间的生活。

然而,在每个工作人员的背后,都有一个需要被关心、被呵护的小家。现在,她们只能暂时放下小家,用朴素和坚定绘就一幅幅最美夕阳红的画卷。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语言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