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职业正文

《理想与乡愁》:理想主义的光与诗人的温情

2022-03-21 13:55:30 北青网

拿到刘明清先生新书《理想与乡愁》,我于每晚睡前读六七十页,花了四个晚上读完了,文字韵味十足,下笔干净利落,读来快意,令人不忍释手。这本书是建立在广泛且深厚的阅读、长期的思索、敏锐的观察之上的,作者的阅读视野涉及哲学、文学、历史、艺术与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用小仲马谈福楼拜的话说,为了造个首饰盒子,得砍伐一片森林。这个譬喻虽未必当,用在这部作品上大致亦可。作者在书中不止一次提到鲁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的影响,同时就自己的日常体验,阐发对现实中那些个体生命的关注。很显然,作者深受理想主义思潮的熏陶,身上既有理性主义的光芒,也有一个诗人的温情。

刘明清先生是出版人,但又能抛开自己的职业身份,从普通读者的角度,认识每一本书的价值。从出版人的角度来说,一本书的好与坏,有两个基本判断,其一是社会效益(社会影响力),其二是经济效益(利润)。事实上,有些书可能并没有凸显以上功能,表面来看没什么用,但是其人文价值不可忽视。在《出版者的立场》一文中,借近代出版家王云五先生的话说,“人各有对世界,对人类,对国家三种义务,故国际的、社会的、政治的知识为不可缺。人各有对精神、对物质两种关系,故哲学的、科学的知识为不可缺。他如生存所必需者为衣食,则经济的知识尚焉;进化所必需者为发展,则教育知识尚焉。凡此七端,有一或缺,则为人之道不备,而在一国中,亦不得谓公民。”正是秉承这种理性的社会责任感,撰写了《我们为什么需要好书榜》《读书有什么用》《爱不爱读书与家庭环境有关系吗》等一系列与书籍、阅读有关的好文章。

作者在出版行业几十年,又有着长期的、几十年如一日的阅读生涯,堪称“铅字中毒症候”,同时熟悉中外文学史和当今文坛掌故,提及古今中外的作家学者,信手拈来。孔子、韩非子、墨子、马基雅维利、托尔斯泰、阿赫马托娃、弗罗斯特、张爱玲、萧红、汤一介……这样的经历,培养了良好的判断力。《文学假装与假装的文学》一文,便体现了这一点。人们通常将读书多的人戏称为“书呆子”,这也难怪,沉迷于纯粹的阅读,容易“两耳不闻窗外事” ,丧失对现实世界的敏锐度。如何保持敏锐度呢?那就是对固有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性,作者在《进步从怀疑开始》中说,“中国的长期落后、贫穷,苦难深重,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与紧紧束缚自己的思想桎梏有关。”在《旧邦新命,命在维新》中说,“中国人对于自己文明传统的第一次真正反思,发生于20世纪初叶。”在《凭什么安身立命》中借汤一介先生对儒家思想文化的判断,提出儒家无法为我们的时代提供新的思想资源,在历史上也没有过。我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然而如果一味沉迷其中,不但无助于社会的进步,而且有碍于文明的进程。近代以来的仁人志士们,是通过系统的,在对传统的批判基础上,建立起我们的现代性的。而书中的那些反思性的文章,其价值也在于此。

理性,往往伴随着洞见,也就是对历史与现实更加客观的认识,这很可能往往颠覆了一般人的认知。《谁在收割你的智商税》中说,“一个暴君,很可能是个好父亲;一个大文豪,很可能是个自私鬼;一个女杀手,很可能是个好情人。”人性具有复杂性,将它黑白化,符号化,不但在艺术上是低劣的,也不符合真实。类似这样的论断,在书中还有很多。

无疑,作者身上有着强烈的诗人气质。什么是诗人气质?怀有悲悯之心,关注普通人,有共情能力,有探索精神,这些都是。他在《如何打造内心强大的盾牌》中说,“青年人失恋了,可以再找一个。青年人总是有无数的选择。尽管青年人在经济上,阅历上与人脉社会资源方面,都会匮乏一些,但那不要紧……”这样的文字充满温情,让读者怀有希望。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一条未走的路》中说,“林子里有两条路,朝着两个方向。而我——我想走一条更少人迹的路,于是带来完全不同的一番景象。”弗氏要表达什么?我们又该如何理解?我们可以说,人多的那条路是传统的路,人迹少的那条是需要探索的路;人多的那条路是一眼看得见的,人少的那条路则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对于不愿沉沦于庸常生活的人而言,选择那条路是显而易见的。

《理性与乡愁》附赠一册薄薄的诗集——《人生归处是田园》,其中我最喜欢的诗是《感伤诗人》,这首诗大概可以视为整本书的注脚,我们不妨将它拆解成三部分来谈。

他有属于他自己的一间空房子\他便任自己在这间空房子里\感伤作诗\第一首他做给这张意大利古画\古画里是一位丰满的贵妇人\她总是那样神秘的微笑着\而这永恒的微笑\却总成为他笔下的哭泣\

墙上古画中的贵妇人(《蒙娜丽莎》?),这个意象大约是指代过去的历史,是厚重的传统。历史与传统总是散发着幽微的气息,仿佛神秘的微笑。但不得不说,历史深处有哭声。长夜当哭,谁书写,谁哭泣,大概是被称为先知的诗人吧。

第二首他做给这盏不灭的孤灯\孤灯焚烧了一个又一个长夜\夜里总是那个长长的瘦影子\与其娓娓叙谈\他却不知道为了什么\

正在燃着的孤灯,这个意象无疑是比喻当下。就如诗人郑予愁所写的那样,是谁传下这诗人的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这盏灯不为过去,不为将来点亮,只为当下燃烧。在这样的诗句里,我们看得见海子的精魂,看得见梵高,看得见梭罗,看得见所有守护者的瘦瘦的影子。时代需要理性,更需要温情与诗意,在无数个孤夜,安慰需要安慰的人。

第三首他做给这案前的书信\书信里激动了一颗亚热带情感\且重且湿且热\而他雪白的信笺上\却是一行寒带的感伤\

书信,也许是指一场旅行,一场恋爱,总之是充满希望的,期待的,饱含着激情的。尤其是“且重且湿且热”这样的诗句,像是恋人的一个吻。总之,这是未来。未来的一切,就像空白的信笺,隐隐约约有什么浮现。

过去、当下、未来,是穿在时间这条线上的三颗珠子,同时又是无数作家、诗人笔下的永恒主题,它的名称不叫时间,叫光阴,这本书,就是一部光阴之书。理性中有温情,感性中有诗意。(文/白羽)

关键词: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语言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