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职业正文

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动物营养学——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子仪

2022-04-04 10:44:24 光明日报

春色未满,阴雨凄凄,3月31日上午9时,张子仪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作为我国著名动物营养学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享年98岁的张子仪是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开拓者、中国饲料工业及现代养殖业的主要铺路人,为我国饲料工业和畜牧科技发展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他的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侯水生这样回忆:“张先生对科研非常严谨,每一个实验都要求反复,每一个值得思考的点、每一个特殊的数据都要追根究底。但同时他对科学的态度上又是开放而包容的。”

1952年10月,历时一年,克服种种障碍,已取得农学学士学位、正在日本京都大学农学部研究生院攻读反刍动物营养学的张子仪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彼时,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百废待兴、人才奇缺。在日本求学近11年的张子仪被聘为外国人特别研究员,他聚焦反刍动物微量元素缺乏症这一当时国际动物营养学前沿领域,学术上已崭露头角。

多年后,张子仪回忆,“从个人得失出发,即使继续留在国外,不过添个‘博士’头衔,社会地位、个人生活条件会好一点,但不可能有更大作为”。是祖国的召唤使他决定“重新设计自我,报效祖国”,“以慰或冤死敌狱或捐躯疆场的千百万同龄人在天之灵,此乃人生无悔之起步”。

归国后,他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畜牧系技术员。1957年8月,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以下简称“畜牧所”)成立,自此,张子仪扎根畜牧所,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建设我国的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万事开头难。1958年他首创了全国统一的饲料样品采集方案,制定了《暂行饲料分析方法》。1959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国产饲料营养成分表》。1969年11月,张子仪随畜牧所下放,在青海省海西州农牧局农牧工作站工作了10年。这10年,他利用各种可能的渠道关注国内外科研动态,千方百计抢救、保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面的大量原始资料,并进行勘校、筛选,为我国早期饲料工业全价配合饲料的配方设计提供了急需的第一手参数。

1979年,回到北京的张子仪持续开展动物营养与饲料价值评定研究,编制了《中国饲料工业标准体系表》《饲料工业原料标准》等系列标准,出版了《中国饲料学》等专著,主持或参加完成的饲料工业标准达到当时饲料工业标准总数的一半以上,结束了我国饲料工业“无标”生产的历史。

张子仪先后担任了全国畜禽营养研究会(现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学会秘书长、常务副会长、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积极策划创办《中国动物营养学报》;提出了“中国饲料分类法及编码系统”,牵头创建中国饲料数据库情报网中心;推动共建我国畜牧领域唯一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几乎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每一步发展,都留下了他的印记。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张子仪八十高龄仍率领三代科研工作者,研发了国际领先的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及配套国产酶试剂盒,在国内大型农牧企业和科研单位广泛推广,实现了饲料养分效价评定从“传统动物试验”到“实验室标准化”测定的转变;95岁时,他仍策划组织出版约1500万字的《中国畜牧饲料史料活页》,将毕生积累的畜牧资料数据公布于世。令他欣慰的是,中国饲料工业逐步壮大,自2011年以来,我国饲料产量已稳居世界第一。

张子仪一生十分注重知识更新,进入耄耋之年后,仍潜心钻研,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论断。如提出动物疫病防治要实现从“防重于治”到“防养并举”再到“养重于防”的转变,要打“持久战”;提出从“有啥喂啥”到“种啥喂啥”再到“喂啥种啥”的循环经济观,是主张“粮、经、饲”三元种植业结构的最早倡导者之一。

学生回忆,他总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苦口婆心地呼吁科学研究要敢于创新;要苦干、实干加巧干;要“洋为中用不唯洋,古为今用不泥古”;选题要急国民经济当务之急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要有“你无我有,你有我优”意识等等。

如今,这些科学精神仍影响着我国一代代的动物营养学人。(记者 杨舒)

(责编:李依环、薄晨棣)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语言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