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学霸夫妻发布科普视频 每件作品后面列上参考文献
博士变身UP主 把论文写在b站上
“芳斯塔芙”是fun stuff的音译,意为“有趣的东西”,发布的内容属于古生物领域。在b站,“芳斯塔芙”这个账号发布的每件作品后面,都会列上长长一串参考文献。在这个小众且冷门的领域,“芳斯塔芙”目前已发布143个视频,拿下了245万粉丝,收获超1亿的播放量。
“芳斯塔芙”的运营者是一对90后学霸夫妻:“鬼谷藏龙”唐骋,2020年5月从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毕业,是视频号的创作主力;“芳斯塔芙”蔡春林在一家学术期刊工作,主抓运营。凭借“芳斯塔芙”,两人连续两年入选b站“百大UP主”。
偏僻小岛上 开始科普之路
唐骋的科普之路始于2014年。当时,他被派到一座偏僻的小岛上研究猴子。小岛荒凉到“买食物要骑着电瓶车到三里外的一个镇上去赶集”。为了调剂生活,唐骋开始每个月给果壳网写两至三篇科普文章。到2016年,他已经写出了100多篇科普文章,还加入了上海科普作者协会。
2018年年初,中国克隆出了世界上第一对灵长类——中中和华华。这对宝贝就诞生在唐骋所在的猴平台。作为亲历者,唐骋差不多是那个时期全中国最适合写克隆猴科普文章的人,一时约稿不断。写得多了,唐骋很想了解自己的读者到底想看到什么,于是做了一个比较广泛的调查。
唐骋首先想了解的,是大家对首个克隆猴到底是什么态度?读者的反馈却让他震惊——有人质疑中国科研的实力,有人觉得克隆就是邪恶的技术。“为什么我们做了那么长时间的科普,公众的观念好像还没有被转变过来?”唐骋想不通。
另一件事,促成了他的科普之路。有一次,唐骋花了很多时间准备网课教程,想给小朋友们科普什么是基因。讲了一个小时以后,学生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老师,什么是细胞?”那一刻他突然明白,很多人在做科学传播之前,可能真的没有去认真研究过受众的需求。
科学传播 应该是分层的
一个有关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0.56%。“也就是说,90%的人不具备科学素养。科学理论当中一些最基本的概念,他们可能都毫无头绪。”唐骋说,“如果我们这些做科学传播的人把那90%忽略了,那么谣言、反智的阴谋论就会去占据他们。”唐骋想明白了,这是科学传播中被忽略的事情。
“我认为科学传播应该是分层的:有些人把一些知识包装得非常好、非常全面,给那些有科学知识的人;也需要有些人把这种科学的素养想办法推给那些最需要得到科学传播的人,但这些人之前被科学传播隔离在另一个群体。打个比方,就像市场,有人需要把鞋子卖给穿鞋的人,但也要有人去想办法让不穿鞋的人穿上鞋子。科学传播应该也有这样不同的分工。”
把知识加工成娱乐产品
只是,想让不穿鞋的人穿上鞋子也没那么简单。2019年,唐骋决定成为一名UP主。当时,还是唐骋女朋友的蔡春林经常在b站做汉化海外科普视频的工作,但这些视频两三个月的播放量连100都不到——相当于没人看。
怎样才能吸引粉丝注意呢?唐骋反复研究b站顶流的成功秘笈。几个月后,他和女朋友终于做出了第一个视频《奇虾》——讲的是一个远古的霸主叫奇虾。为什么讲古生物?主要是因为在古生物的理解上不太需要门槛。
上传《奇虾》时,“芳斯塔芙”的粉丝量大概是700多个,一个视频一个月的播放量大概是1000次。《奇虾》视频发出24个小时就有9万多播放量。粉丝在24个小时里涨到了21000,之后又在48小时内涨到了43000。一个月内,这个视频的播放量也达到了88万。
唐骋是怎么做到的?这又回到向90%的人科普的问题。唐骋发现,这群人往往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忙。简单来讲,他们往往是很忙的上班族或者很忙的学生。“我觉得这种人的第一精神需求,是得到立刻、马上的娱乐。所以,我需要把知识经过精加工变成精美的娱乐产品、美味佳肴,才能让这些人吃下去。”
唐骋的拆解秘笈是“尽量让古生物人格化、剧情化、情绪化”。让那些与当下遥隔数千万年甚至数亿年之久的古生物,在巨大的时空跨度中上演动人的故事。比如,面对初代霸主奇虾,那些史前的小动物为了活下来无所不用其极,他们有的进化出坚硬的盔甲,有的挖洞放毒,还有些干脆让自己变得瘦骨嶙峋、不好吃了。
查证过程和博士论文同等级
做科普账号,最关键的是保证传递知识的严谨性。因此,每个视频的制作过程中,最费时费力的就是查找资料和考证信息。唐骋介绍,无论文献的来源和途径,还是查证的深度和广度,与他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写作并无二致。最多的一次,他曾读了50多篇相关论文,最少的也有十几篇,“为一个选题,看上一周文献,基本是一种常态。遇到难以搞懂的问题,常常要查上一两个月。”
以学术般的严谨来对待科普,是否过于隆重?唐骋觉得,这是必须的。与科研向纵深发展不同,科普更需要一种广度,这就要求创作者能够迅速从文献中获取相关知识,并转化成有趣的口语表达。
即便如此,视频中还是难免有差错,每期视频后的勘误已经变成一项“例行工作”。有一次唐骋回看自己发布的讲软骨鱼的视频,发现有人指出,“现实中虎鲸存在文化多样性,有非常畏惧鲨鱼的群体”的说法缺乏依据。他考证一番,在评论区置顶了一条勘误评论。倒不用担心他们会为此难堪,有时从论文里读到了新结论,也要主动勘误。“一直以来不断会有新研究出现,把旧的理论给推翻。”“芳斯塔芙”说,“我们尽量不犯错,但出了错就要更正。”
“走科普这条路是值得的”
唐骋非常希望和更多的专业科研人员合作,以确保内容的精确。由于不少人对科普抱有成见,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中国专业科普人才的匮乏。正因为如此,伪科学的营销号才有大把机会“收割韭菜”,“劣币驱逐良币”。
虽然从搞科研的博士“沦落”为做视频内容的全职科普UP主,活成了“父母长辈不太喜欢的样子”,唐骋却觉得,走科普这条路是值得的,而且,“必须得有人做这个事情,做这个事情的门槛又很高,让学术界的一个有科学素养的人来做再合适不过了。更何况,在国外,科班出身的人来做科学传播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唐骋觉得,“像我这样的人在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多。”(文/记者 祖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