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小麦条锈病灾变机制与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课题2“小麦条锈菌跨区传播途径与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任务落实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京召开。
线上会场
线下会场
会议开幕式由课题负责人马占鸿主持。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重大专项处处长崔福浩、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梁沛及项目首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晓杰教授分别致词。特邀咨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害测报处副处长姜玉英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肖悦岩,与会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胡小平及项目组其他课题负责人中国农业科学院陈万权研究员、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害防治处处长刘万才研究员,以及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课题参加人共计4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崔福浩从国际形势、国家战略需求等方面强调了课题对生产实际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对课题的执行提出了要求,并对各位与会专家表达感谢。梁沛对任务落实会召开的及时性、必要性进行了说明,并着重强调了在课题执行中考核指标的落实、经费使用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马占鸿围绕课题主要研究目标、内容、技术路线、创新点、考核指标、年度计划以及具体课题管理架构等实施方案内容作了详细汇报。七位子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任务实施方案、研究进展以及工作计划。各参与单位表示将全力做好课题的科学谋划和组织实施工作,持续完善研究方案设计、不断提升研究结果的精度和准度,为小麦条锈病精准预测做出积极探索。
课题评议阶段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害测报处处长曾娟主持,特邀三位咨询专家及项目其他课题负责人对课题及任务进行点评。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本课题对“小麦条锈病灾变机制与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的重大意义,并对课题的组织实施,特别是研究布局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康振生院士高度评价了本课题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方面。一是要对条锈病重点区域有针对性关注;二是研究方法与环节要创新和完善;三是对条锈病大区流行传播路径涉及到的相关因子进行定性定量探究。他强调考核标准并非仅用论文专利成果来度量,同时应该从对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效用来体现。
姜玉英肯定了团队现已有成果、思路与研究计划,并建议在大时空、广区域、全季节的范围内开展菌源关系的研究,明确西南地区在条锈菌传播中的作用,还强调了病害监测部分的研究内容应具有实用性,推进生产上实用的工具以及课题团队之间相互沟通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肖悦岩教授指出,该课题从植物病害流行学的角度讲是继承与发展,强调病害的流行不是由单个因素造成的,应在当前实际研究中综合考量多因素影响。此外,由于人为因素,条锈菌与小麦或将长期共存。若要实施防控就要做好流行规律研究,应做到整体性和系统性,期望通过课题的研究能形成一套集成性高的监测预警技术体系。
在课题互评环节,王晓杰教授、陈万权研究员、刘万才研究员以及胡小平教授依次对课题和子课题的实施方案进行了点评。各位专家不仅肯定了各参与单位扎实的研究基础和前期工作,还对课题研究给予了很多建设性指导意见。
马占鸿对各位专家给予的建议表示充肯定,并希望各任务负责人紧紧围绕“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按照咨询专家要求和研究,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力争在课题结束时做到每个参与者都有所突破、做出亮点,并且通过课题的实施为今后小麦条锈病病害研究领域培养出更多青年才俊。
课题简介:
“小麦条锈菌跨区传播途径与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研究”课题于2021年获批立项,课题立足于解决小麦条锈病监测预警问题的国家战略需求,通过室内与田间试验、微观(分子)与宏观(遥感、GPS、GIS、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监测相结合的手段,探明条锈病发生流行区和历年发生程度变化规律,研究菌源传播数量与病害发生程度关系,明确条锈菌时空变化动态与大区传播路径,研究条锈菌孢子数量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依靠卫星遥感成像、孢子捕捉、关键环境因子监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构建等方法,创建条锈病自动化监测预警系统并推广应用,为病害的精准预测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