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教育部颁布了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我国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义务教育阶段绘制育人蓝图。
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表示,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分别实施了20年和10年以上。基于中央作出的新部署、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和课程实施中发现的新问题,教育部自2019年启动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历时3年。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实施的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会带来哪些新变化?记者进行了采访。
变化1
素养导向贯穿始终
纵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不难发现,“素养导向”是核心特征,贯穿于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全过程。
对于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要求,天津市红桥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特级教师徐长青颇有感触。“近年来,‘核心素养’是教育热词。与现行课标相比,新课标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地位和内容,体现了课标与时俱进,紧贴教学实际。这为广大一线教师的学科教学实践工作指出了方向和路径。作为一线教师,要紧紧围绕这一导向,将数学学科独特育人价值落地于学科实践中。”
当前,国家对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予以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徐长青看来,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知识储备、习惯养成、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必将推动培养出一批有中国心、中国情、中国味,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徐长青说。
变化2
创新性、实践性凸显
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张国华分析,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创新性、实践性进一步凸显,以主题、项目或活动组织课程内容,强化学科实践和跨学科实践,驱动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深层变革。
中小学如何强化实践,从“坐而论道”的传统育人模式中突围?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校长、书记王笑梅介绍了该校教师瞿卫华在古诗教学中的探索经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一年级至今学习过的相关诗词,让学生制作成幻灯片互相展示,或是走进自然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色,鼓励学生自己创作一首古诗……把过去学生的背诵学习转变为情境化、可视化、综合化、自主化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化自信,更能成为学习的主体,建立生命的自信。这是立德树人的意义所在。”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书本的知识与学生的身心有机融为一体,外在的知识才能变成学生内在的能力和品格。”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总结,“尊重并彰显学科的独特性、体现学科的精气神,是学科实践的核心要义。”
变化3
开辟教师队伍建设新路径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力军,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地实施,需要有能够真正理解它、执行它的教师。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丁大伟在发布会上表示,北京将全员培训作为推进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通过市级种子教师培训、区级重点培训、校级全员培训,实现教育行政、教科研部门,学校干部、教师全覆盖,做到先培训、后上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还要有长流水。国家督学、北京市中关村三小原校长刘可钦指出,必须开辟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径,既尊重教师自主性,为教师松绑,又提升教师专业性,为教师加油。
“要走出传统的‘大拨轰’听报告培训和‘打卡式’教研的路径依赖,聚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开展高质量日常教研和实践专题,引导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深入研究教材、教学、学生。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助力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念,走出‘教材、考试、分数’的小天地。”刘可钦说。
《中国教育报》2022年04月22日第1版 (林焕新 高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