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月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也是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的揭晓日。
文津图书奖设立于2004年,是国家图书馆主办并联合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参与的公益性图书奖项。历时近5个月的推荐、讨论与评审,第十七届文津图书奖评出19种获奖图书(社科类9种、科普类4种、少儿类6种)以及51种推荐图书。
《月背征途:中国探月国家队记录人类首次登录月球背面全过程》(以下简称《月背征途》)就是获奖图书之一。颁奖现场,这本书的主创代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深空探测控制室主任于天一说道:“我现在就像是看到‘玉兔二号’成功登陆月背时一样,内心充满自豪感和成就感,还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自豪,是因为中国人自己的月球车能够代表全人类,在月球背面行走探测,揭开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自豪,也是因为设计寿命3个月的“玉兔二号”,在团队的精心守护和精准操控之下,在月面生存了3年又3个月的时间,早已打破了在月面工作时间最长的月球车的世界纪录;自豪,还因为“玉兔二号”的科学探索发现,在世界航天领域不断获得关注。
于天一说,他是航天人,同时也是孩子的父亲。和所有的家长一样,他希望下一代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希望他们有更多、更好的科普读物。“当然在这里也有一份‘私心’,我们希望孩子能够理解我们扎根航天的选择。”于天一坦言,写作《月背征途》的过程实属不易。对他们这些理工科出身的科技工作者来说,难度不亚于搞科研创新。“但是我想,写作的意义,也不亚于完成一次航天任务。”他说。
完成这本书,团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记录下了中国人的探月故事,让更多孩子看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还让更多读者欣赏到了那些精彩的一手照片,给予中国航天更多关注。
“今天的获奖,也让我和我们的团队多了一份使命感——既要干好航天事业,也要用心做好航天科普。”于天一说,这么多读者愿意和他们心心相印,愿意感受中国航天人的不懈追求和别样浪漫,也许今天的读者,在几年之后,就会成为和他们并肩作战的伙伴。“我们愿意为此继续努力和奋斗”。
文津图书奖评委杨虚杰介绍,对科普类图书,评委一直坚持如下评选标准:一是科学性、严谨性。科普书是传播科学知识的一种途径,展示给读者的知识更应是准确真实的。二是可读性、趣味性。文津奖是面向大众的,对科学知识的讲述要通俗易懂,即有普及性。三是新颖性、创新性。科学探索永无止境,选题要与时俱进,内容要有所创新。
杨虚杰说,本届文津奖科普类图书评选的一大特点,就是出现了不少展示科学研究和科研工作历程的著作。“未知和不确定性是科研工作吸引人的一面。把科研工作和科学探索的过程,以文字的方式,用扣人心弦的文笔以及创新的编辑方式展现给读者,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好的科普形式。”杨虚杰表示,这些书籍,还能鼓励年轻一代了解科学、热爱科研。(◎ 张盖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