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考首日】
光明日报记者 晋浩天
高考首日,社会聚焦。高考语文考了哪些内容,出了什么作文题,更是大众的焦点所在。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题专家表示,试题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加强教考衔接,切实引导教学,激励学生打牢基础、提高能力素养。
据悉,刚刚结束的高考语文科目,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共命制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I卷、新高考II卷4份高考语文试卷,另有北京、天津、浙江自主命制3份。
关键词一:博古融今
命题专家表示,今年的语文试题充分发挥学科的人文优势,选材注重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精髓,试题设问既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其内涵基础上借鉴古人智慧、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文化信心,又引导学生立足当下现实、融通古今资源、面向未来创新。
全国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两则材料分别选自当代作家王愿坚的小说《支队政委》与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纪实作品《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小说中的支队政委老胡和纪实作品中的陈毅,腿部中弹、伤口化脓、病情严重,为了继续战斗,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忍受巨大痛苦使用土法疗伤。无论是根据生活原型虚构出来的典型人物形象,还是纪实作品中经历者真实的回忆,都生动阐释了“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的道理。
关键词二:强化基础
命题专家表示,2022年高考是“双减”政策发布之后的首次高考,命题充分释放服务“双减”改革的鲜明信号。试题强调深化基础,试题内容范围和难度设置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引导教学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实施,做到应教尽教,既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标准,也不随意增加或删除内容。
难度设置符合课标要求的学业质量水平。在材料选取时,现代文材料的选择注重题材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古代诗文材料的选择注重符合浅易的标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全国甲卷、乙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新高考I、II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都使用了多个材料的组合,试题设置符合“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方面的异同”等要求。
关键词三:呼应教材
命题专家表示,试题材料呼应教材,题干设问、答案设计注意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建立知识链接,增强和教材的关联度。并充分考虑新旧教材更替的因素,优先选择新旧教材中都有的传统经典课文为关联对象,灵活运用显性关联和潜在关联两种方式,引导教学重视教材、用好教材,将功夫下在课堂内,以提升课堂质量的方式来提高学生成绩。
除考点设置直接与教材内容关联外,还有一些材料选择与教材内容存在密切关联。如全国甲卷的写作试题“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和新高考II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红楼梦》的翻译”,没有直接考查《红楼梦》相关的知识内容,即使没有读过原著也可作答,但完成了教材中《红楼梦》选篇的学习或“整本书阅读”则能更好理解试题材料。
关键词四:开放灵活
命题专家介绍,2022年高考语文命题使用新题型,扩大试题的开放性与灵活度,降低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得分收益。材料文体和组合形式更加多样。四套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使用了政论文、学术论文、科普文、专著导言、小说等文体,有单一文本,也有复合文本;在复合文本中,有纯文字文本,也有带图示的文本。文言文阅读试题材料分别从战国秦汉时期的杂史、别史、诸子等经典文言著作中取材,不再限于史传文和纪事本末体。
同时,试题设问也更加开放。语言文字应用中对成语的考查,由选择题变为直接填写答案的填空题。试题答案并不唯一,学生作答只要符合上下文语境即可得分。考点也相应从侧重考查近义成语差异的辨析变为侧重考查成语的积累与应用。新高考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节选自冯至改写自历史故事的小说《伍子胥》,试题要求学生比较“渔夫拒剑”改写前后文学效果的差别,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进行个性化解读。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08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