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 讯 员 张美荣 鲍文洁
(相关资料图)
6月上旬的一天,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唐营村麦地里,微风徐来,麦浪翻滚,10台联合收割机一字排开。即将开始的是每年麦收的既定动作——山东省粮食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
“过招”前,来自兖州谷丰农机合作社的女农机手邱腾一遍遍检查了机械常规项目。作为擂台场上的唯一女机手,邱腾谈起“收割”就兴奋:“减损是我们机手最重要的工作指标,要根据麦田收割当天的情况调整收割技巧,今天麦子比较干,转速就要慢一些,下地之前尤其要注意拨禾轮转速不能太快,否则第一次下去就会造成损失。”
上午9:30一到,比武正式开始。10名机手在划定的地块上分别进行机收作业。机器轰鸣中,麦粒“尽收囊中”。
按照比赛规则,机手需在长度200米、宽度9米的作业面积内进行小麦收割作业,小麦割茬低于15厘米,机收用时短、小麦损耗少的机手胜出。作业完毕,专家组会在田块中框出两个1.28平方米的“样本”进行勘察,从而得出减损率作为机手的比赛成绩。
比武的意义始于技能、机械的硬件比拼,但更深远的意义是让老百姓端牢自己饭碗的底气更足。
兖州区来顺合作社负责人邓来顺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减损就是生产力。我们的损失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每亩地就能增加20元,像我们合作社,流转土地1200余亩,一年下来就能增加2万多元进项,所以精进咱们机手本领,高手们都来这擂台‘过过招’,农民们得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机器轰鸣中,农机手们干得热火朝天,专家组对作业过程全程监督,并现场针对收割时间、小麦割茬高度等数据进行评分。
兖州区农业机械服务中心农机生产服务科科长韩庆有向记者介绍:专家组在比赛区域选择3个测定区,通过捡拾收割机遗漏、损失、丢掉的小麦,并根据前期测定的亩产量、每平方米小麦产量测算小麦损失率。
他提醒:“大比武规则很复杂,却能浓缩成简单的一句话:看谁机收漏籽少、留茬低。”
12:30,揭榜时刻。来自福沃农机合作社的卞延猛拔得头筹。他难掩喜悦:“今天是正常发挥,基本没有损失,损失率一定控制在1%之内,农民不容易,到嘴的粮食就得全收到咱们篓子里!”
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兖州区农机服务中心主任刘计兵介绍:“目前全区2870台农机严阵以待,三夏之前,我们将完成对所有农机的检修和对农机手们的培训。此次大比武也是让农机手们做好实操前的热身,进一步精进技能,确保机具机手出战万无一失。”
抢农时、减耗损,大比武的背后是与天时赛跑,顺应古老节气、实现“天人合一”的生存哲学,更是“事在人为”的时代奋斗身姿,是普通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赛程告一段落,丰收的号角刚刚吹响,风吹麦浪绿变黄,好日子透着麦香,是萦绕神州大地的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王延斌 通 讯 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