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坦班’作为当时唯一一个以院士命名的哈工大特色班,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们在大一就能接触到研究生科研课题,可以选择学科带头老师作为我们的学业导师,可以享有‘一生一策’个性化培养方案。”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2021级永坦班班长干志宏6月27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令他们感触最深的是坦先生的告诫——学习要注重基础,科研要坐得住“冷板凳”,要肯吃苦、肯下苦功夫,要为国解忧、为国排难、为国尽责。
(资料图片)
干志宏提到的“坦先生”,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永坦,也是“永坦班”班主任、哈工大教授。刘永坦是我国著名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和技术奠基人,1991年和201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21年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在我国绵延万里的海岸线上,雷达是海防“千里眼”,是捍卫疆土的国防重器。而在这“千里眼”背后,是刘永坦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执着,是40余年的孜孜不倦和上下求索。在科技报国的漫漫征程上,他带领团队历尽艰辛,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优化了我国对海探测领域的前瞻布局,打造了一支“雷达铁军”,为祖国万里海疆筑起一道“海防长城”。
从零起步 创建我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
刘永坦生于20世纪30年代,1979年作为国家外派留学生到英国深造。留学生涯让他对雷达有了全新认识——传统雷达虽然有“千里眼”之称,但也有“看”不到的地方,新体制雷达才能让“千里眼”练就“火眼金睛”。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受国家安全环境和国外技术封锁影响,急需在关键国防装备上取得技术突破。1981年秋,怀揣拳拳报国之心的刘永坦毅然回国,许下一个宏愿——开创中国新体制雷达之路。
找不到多少资料、没有相关技术可供借鉴,他率团队从零起步,伏案研究、奋笔疾书,经过10个月连续奋战,手写出一份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
从方案走到现实,仍是举步维艰。
在雷达调试初期,系统频频出现死机,任何一个微小的故障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无法运行。在荒无人烟、条件恶劣的雷达研制试验现场,在各项技术实践和成千上万次的反复锤炼中,刘永坦率领团队持续攻关,每天废寝忘食地工作十几个小时。
1989年,他带领团队终于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对海探测距离达到令人振奋的量级,创建了新体制雷达探测理论体系,实现海防预警技术重大原始创新。1991年,新体制雷达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稳扎稳打 研制首部新体制远距离实装雷达
面对已有科研成果和所获荣誉,已经是两院院士的刘永坦没有停下攻坚的脚步。为打造“国之重器”,他组建了一支以哈工大为总体单位,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优势单位联合攻关的“国家队”,转战到更恶劣更艰苦的环境中,夙兴夜寐、日晒雨淋,在海岸线的大山里一干就是22年,历经上千次实验和多次重大改进,在国际上提出了一系列首创方法,全面破解了海空多类型目标兼容探测难题,实现海空多类型目标高概率、高稳定同时探测,成功研制出我国首部新体制远距离实装雷达,使我国成为极少数掌握远距离实装雷达研制技术的国家之一。
新体制雷达具备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海空立体探测能力,让我国海域可监控预警范围大幅提升,打造了捍卫我国疆土的国防重器。
精育良才 培养出一支雷达科研“铁军”
刘永坦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把报效祖国放在第一位。从教6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电子工程领域的教育工作,主编的《无线电制导技术》一书成为全国统编教材,出版的专著《雷达成像技术》获得多个奖项。
作为学科领军人物,他把新理论、新技术带进课堂,把学生带到国防科研一线,“真刀实枪”锤炼团队,搭建了新体制雷达领域老中青齐全的人才梯队,建立起一支雷达科研“铁军”,学生中涌现出了将军、院士、大学校长等一大批国之栋梁。
2020年8月3日,刘永坦将800万元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全部捐给哈工大,设立永瑞基金,助力学校培养更多杰出人才。刘永坦说:“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和科技工作者,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份殊荣不单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的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2021年9月,以刘永坦名字命名的“永坦班”迎来第一批27名“00后”本科新生。虽已85岁高龄,刘永坦仍亲自担任班主任,向学生言传身教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激励青年学子投身国防和科研事业。(本报记者 李丽云)
(责编:何淼、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