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职业正文

世界快看:一件难而正确的事情,可以坚持多久?

2022-07-08 10:03:38 央广网

2021年4月腾讯SSV成立以来,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上不断探索和实践。教育作为社会价值创造的重要场景,他们确定了“数字支教”的破题方法,并在年底开始组建团队。此刻多门优质课堂正在数所村小开展实施,其中“普通话课程”的落地是一次颇有代表性的实践。

他们经过多次调研,最终选择了杉树公益基金会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下面的三所合作小学,落地普通话远程支教课程。9个班的孩子们,从开学伊始说不太好也听不太懂,到学期末人人能说,人人能懂,普通话水平已有了明显提升。

这条难而正确的路,他们是如何走的?


【资料图】

一条路,坚持就是希望

蜿蜒的求学路(腾讯SSV供图,央广网发)

一条上学路,承载的或许不仅是坚持,还有希望。

2022年6月,严霁玥跟着当地老师去家访,这个部队大院的姑娘,虽然有着干练的行动力,但面对大凉山的路,还是有些喘。

孩子们不停地对她说,“严老师,加油,前面就到了”

“严老师,马上就到了”

“严老师,不远了……”

结果就这样走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2个小时后终于走到了孩子们的家。站在那儿喘息的她突然意识到,这是孩子们每天上学、放学的必经之路:硬质化的公路和泥泞的小路编织出了乡村孩子们求学的坚持和希望。

当地支教的志愿者老师告诉严霁玥,他班上有个小女孩,每天会路过一个小“悬崖”——能走人的地方最多宽30厘米,小女孩每天要经过最少三四次。

木耳小学在海拔2200米的山上,夏季凉爽,冬季寒冷。学校于2008年开始修建,因为修在山上,上山的路没有硬质化,地基坡度过大,学校建筑工期因此一再延长,2010年才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学校一共有381人,8个教学班,学生都是走读,主要来自木耳山村各组和麻塘村的学生。

“当时参与项目的时候,我们设想过很多美好的事情,包括课程,”数字支教项目经理严霁玥说:“后来我们和在地老师沟通后发现,根本不适用。比如大凉山,很多孩子从小说的是彝语和方言,诗歌鉴赏课、文学品读课这些离他们太远了,学好普通话,是他们获得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起点。”

在木耳山上,严霁玥和木耳小学的校长张东胜聊了聊,46岁的校长满脸沟壑,看着像60多岁。校长18岁就从代课教师做起,近三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山村教育。张校长说:“让山里每个孩子都有书读,并且读到外面去,是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和追求。”校长的愿望和华坪女中的张桂梅老师一样,或许他们这些乡村老师的愿望都是一样的。木耳小学2010年第一届总共不到60名学生,到2021年,刚好12年时间,他们当中有8人考上了大学。

数字支教产品经理陈莹说:“数字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并不缺少好的信息化工具去支持教育工作,我们缺少的是将好的教育资源带到他们的教室里,去实现提质增优的教育理念。”

大山里的环境确实艰苦,但是学生的风貌很好。

当地景色(腾讯SSV供图,央广网发)

1994年,“75后”的校长扎根在了这里;2022年,数字支教的伙伴们与在地老师们联手,希望能用一根细细的网线,撑起大山里的琅琅读书声。

春风化雨,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润物无声的变化

2022春季学期,严霁玥和同事们一起将远程数字支教的普通话课程在3所学校9个班级开展,这9个班级各具特色:有的班孩子们沉默寡言,鲜有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有的班孩子很难管理,上课小动作很多,甚至会随时走下座位。为了更好地推进项目落地实施,同时,也为了尝试出最好的远程教学办法,他们通过搭建在线支教平台,与行业生态伙伴共创优质教学资源,借助信息化、数字化能力,给孩子们带去优质的教育资源。一个学期下来,他们在基础设备和弱网速上课适配方面进行了多次调整优化,在在线远程教学方法上也有了新的创新,与在地老师的配合也渐入佳境。孩子们的学习风貌也有了较大的改变:孩子们上课专注、积极与老师互动,齐读也十分响亮。

严霁玥的同事平赫和何嘉珞,在数字支教团队负责内容与教学。平赫发现,虽然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汉语课程的教学普及,但对于西部学校而言,整体汉语应用能力发展并不乐观,学生仍存在不愿说、不会说普通话的情况,即使在要求讲普通话的前提下,学生也存在羞于开口、无法正确运用等问题。普通话对于这里的孩子们,是一种全“新”的语言。

平赫意识到,各学校、地区学生的情况不同,普通话语音面貌也各不相同,因此,要立足地区实际,树立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管理。在数字支教团队负责生态合作的乔良联系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大家一起探究了这个问题的影响因素∶畏难情绪;缺少足够的自信心;缺少专业普通话技能训练;缺乏合适的普通话学习应用环境等问题逐一显现出来。

为此,北京师范大学专为“数字支教”项目落地的学校研发了普通话教材。几节课下来,孩子们学了新的句子、新的绕口令、新的故事,听起来似乎也没有什么区别,还是会l、n不分;还是不会说儿化音;还是会用倒装句表达,但对比最后一课和第一课学生们的表现,就会发现他们不一样了:更喜欢说话,更爱表达,以前只能一个短语一个短语地说,现在能用几句话来表达了,自信由内而外的散发着。

腾讯SSV数字支教在线普通话课程上课场景(腾讯SSV供图,央广网发)

何嘉珞说:“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次两次课程可能对孩子的影响是细微的,但加上时间的系数,孩子们的变化是不容小觑的。”

这或许就是春风化雨吧。

路,不算好走。但走的人越多了,路就越平坦

大学毕业后,杨文强曾在祖国西南角的一个村子里待了两年,离开时曾想,自己可能再也没机会来支教了。没想到2022年,他会以腾讯SSV数字支教项目成员的身份,再次参与到支教事业中。“这学期我两次来到试点的几所学校,明显发现孩子们更愿意和校外的老师打招呼了,看到志愿者老师从屏幕中出来会簇拥过来聊聊天。想到第一次来这里,孩子们看到我们会躲开,我想这就是变化吧。”杨文强笑着说:“这只是开始,我们正在尝试着往前一步,再一步。这是一件难而正确的事情,就像孩子们去学校的那条路一样,需要坚持。”

在乔良的记忆里,印象最深刻的是带伙伴们进山的小面包车。第一次见到它,是在春季调研时,它在封山大雪中前行,不出意外地打滑,变身人力四轮,伙伴们推车到村小,大雪白了头。

第二次见到它,是在学期结束时,它在豆大的雨点中疾驰,出人意料地抛锚,右前轮悬停绝壁间,伙伴们战战兢兢。推车走过崎岖山路,有惊无险,大呼侥幸。“不偏不倚,它出现在我们春季试点的始终。”

数字支教项目伙伴们一起推面包车(腾讯SSV供图,央广网发)

像半年前打滑的冬天,项目推进中,绝少遇到可以自动的场景,人力总是最能兜底的方案;像半月前的抛锚的夏天,我们在讨论一种公益的、可持续的教育普惠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当然不会是一帆风顺,多的是出人意料,猝不及防。乔良说:“未来,数字支教可能很难把山路变成坦途,甚至很难在下一次不打滑、不抛锚,但我仍坚信,像小面包车一样,数字支教也在做难而正确的事,最终也会顺利到达终点。”

腾讯SSV数字支教在当地试讲普通话课(腾讯SSV供图,央广网发)

准备离开的那个下午,严霁玥带的普通话班上有个学生问她:“严老师,你可以周六再走吗?我们想周六带你去爬山,山上的果子熟了。”然后往她手里塞了两颗青青的李子。当得知严老师一行在天黑之前就要下山了,学生问她:“那你还会来吗?”她说:“会的,我每个学期都来。你们也要好好学习,以后考大学来北京,我在北京等你们。”

严霁玥在返程的路上说:“好好学习,这四个字,从小父母跟我们讲,老师跟我们讲,甚至每天孩子出门去幼儿园的时候,我也会跟他讲。但是从来没有像这一刻,感觉这四个字这么重,重到包含了我所有的祝福,和期望。”

这座山海拔不到3000米,山脚下就是西昌青山机场,每周有三趟航班可以到北京。下山的路,不算好走。但走的人越多了,路就越平坦。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语言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