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燕京理工学院“情系平武大爱无疆”暑期支农支教社会实践团又一次抵达四川平武,开展了为期十余天的支农支教活动,践行与四川平武十四年来的承诺。
【资料图】
在四川平武,十四年的支农支教是已经成为燕京理工学院发挥社会服务和教书育人职能的品牌活动,成为恪守情系灾区爱撒平武,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长期坚守;成为延伸红军小学红色教育,发扬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红军精神的重要实践;成为主动创新思想改变面貌,献身教育事业乡村振兴的坚强助力;成为坚持立德树人实践育人,培养大学生爱党爱国情怀和国家责任的持续行动。在平武这片热土,广大青年学生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敢于勇立潮头竞逐时代,树立了责任意识、担当精神,传承大爱,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接续奋斗中的一员。
学生们在展示“五谷画”美术手工课作品
特色支教课跨越时空限制
“小朋友们好,今天是大家期待已久的手工课,我们的任务是用身边最为常见的各色豆子,做出一幅精美的‘五谷画’。”在四川平武苏维埃红军小学,实践队员们这样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美术课等课程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实践团出发前,全体成员根据以往的支教经历和平武当地的教学资源及授课特色,最终决定从体育、音乐、舞蹈、书法、手工等方面开展课堂教学。
为了上好这些课程,大家利用空余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实战模拟等。实践团带队教师王思齐介绍,每堂课、每次课堂活动,都是由整个团队集中构思、精巧设计,用细心与耐心完成每一次教学任务,为的是陶冶学生情操,发掘艺术特长,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带着这些精心准备的课程,实践团队员们还第一次走进了平武响岩小学,带去了一堂堂丰富多彩的手工课、体育课、舞蹈课。十四年的坚守换来的是平武人民对燕理的信任与感谢,也让支教活动更为广泛,让更多孩子充实了暑期的学习与生活。
“互联网+”云教学模式也成为支教活动的一大特色。在云端课堂,实践团队员们通过屏幕,带孩子们领略了张家口“草原天路”的广阔,看到了冬奥会主火炬台的盛景,也学习了革命先辈董存瑞“舍身为国,奉献为民”的自我牺牲精神。主要参与此项实践活动的学生张汝鑫认为,这样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支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充分做到了优质资源共享。
实践团在调研养蜂基地
调研农特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团还实地调研了养蜂基地和采茶基地,利用新媒体平台全程直播了蜂农收蜜、茶农制茶的过程。当地特色农副产品厂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平武地区致力于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推出了多项因地制宜的新举措,掌握关键技术,加强质量监管,让产业真正做到了可持续发展。
开展深度与持续的支农活动是燕京理工学院与当地政府签订“红燕平康”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实践团的常态化活动内容。燕京理工学院通过成立乡村振兴学院,积极发挥学校学科专业特色和人才优势,通过政、地、校、企合作,采用教育帮扶、科技下乡、社会实践等形式,搭建和完善乡村振兴服务平台,开展各类服务项目,更好地融入地方,服务乡村振兴。
实践团到农户家中调研
目前,学校乡村振兴学院已经搭建了乡村产业振兴建设、乡村人才振兴培养、乡村文化振兴发展、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等服务平台,通过组建专业特色鲜明的服务团队、师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团队,积极探索具有燕京理工学院特色的服务乡村振兴模式与机制。
实践团在开展推广普通话活动
在快乐学习中推广普通话
“黑兔和白兔,上山采蘑菇,小猴和小鹿,一齐来帮助……”校园里传来的孩子们争相诵读绕口令,是实践团策划开展的“青春向党推普行 语言文字助振兴”推广普通话活动,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
为扎实落实全国语言文字会议精神,加大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实践团结合当地方言特色,选取了有针对性的绕口令和诵读内容推广普通话。
实践团成员还攀越山路来到红军先烈革命遗址,了解红军故事,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开展党史宣讲等红色研学活动时,也注重利用当地红色资源,丰富推普内容,弘扬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中华优秀文化,更好地服务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