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家住山东潍坊寿光市羊口镇的刘树亮夫妇,今年做出了一个“反常”的决定,毅然将在城区寄宿学校就读的孩子,转回老家羊口镇新区小学,让孩子由“城里娃”变成了“乡下娃”。
(资料图片)
“孩子回到家门口的学校上学,学校活动丰富多彩,每天学得很开心,我们心里也更踏实了。”在妈妈郝梦媛看来,之所以将孩子从城区转回老家上学,是因为发现家门口的学校越来越好,同时也意识到孩子成长的过程需要父母的陪伴。
山东省寿光市羊口镇的孩子们在校园的草地上活动。任敏 摄
“乡村教育是县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寿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占比超过60%,教育必须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担起责任。”寿光市教育和体育局局长张国峰说,“农村生源回流,得益于寿光把乡村教育振兴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动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全力迈进,努力走向‘更加注重面向人人’的教育。”
统筹谋划,以同一标准办好城乡每所学校
“前几年还想着将来孩子上学是不是到城里就读,结果到孩子上学时正赶上村边新建了这所学校,看到学校条件这么好,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小学学生崔嘉铭的家长告诉记者,这所学校宽敞明亮,设施配备、校园环境与城区学校几无差别,吸纳了周边8个村庄的近500名学生就读,附设的幼儿园也很受欢迎。
据统计,寿光市近5年来新建、改扩建农村学校达67所。同时,各农村学校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全面实施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工程。“仅2021年一年时间,我们就投入3029万元,对全市农村学校进行了教学设备更新;投入4800余万元,增配触控一体机1429台、更换计算机3675台,全市城乡学校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寿光市教体局副局长凌绪刚说。
在做好硬件设施配备提升的同时,寿光把“软服务”作为办好群众满意教育的重要指标。寿光市教体局基教科负责人李钦涛说:“为了有效解决部分学生放学后家长不能及时接送、学生监管出现‘真空’的问题,寿光的农村小学和城区学校一样,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午餐、午休服务,下午放学后都安排了内容多样的延时服务,家长可根据需求自由选择。”
镇区处于城镇村的中间,既可以承接城区输出的优质教育资源,也可以辐射带动乡村薄弱学校。要办好乡村教育,就必须重视镇区教育。基于这一认识,寿光市结合山东省教育厅实施的教育强镇筑基行动,多措并举打造镇驻地学校,提升镇域教育实力。
羊口、侯镇、台头、化龙、稻田是寿光市确定的首批强镇筑基试点镇。具体如何实施?市教体局统筹指导,各镇结合实际“一镇一案”自主推进。
“我们的策略是构建多重雁阵治理模式,破解乡村教育中薄弱学校、小规模学校发展难题。”据化龙镇教育学区主任王法刚介绍,该镇现有两所初中、5所小学、7所幼儿园,“借鉴雁阵模式,以两所初中为头雁,形成辐射相关小学和幼儿园的两个雁阵,再以两个雁阵构成镇域大雁阵,同时借助区域联盟及智慧教育资源,与镇外优质学校形成多重校际合作,全方位拓展交流帮扶渠道,实现农村学校‘借力飞行’。”
乡村教育的振兴仅凭农村学校单兵作战是难以实现的,必须从县级层面统筹协调全面发力。“依托7所城区优质学校,组建了7大学校发展联盟,辐射带动全市所有乡村学校,联盟内学校实行‘捆绑评价’,激励城区学校为农村学校做标杆、当示范,实现了城乡学校‘抱团发展’。”
学前教育也是农村教育留住学生、镇域教育发展的关键。“如果家长对乡村幼儿园不满意,就会通过进城买房、租房等形式,让孩子去城区就读。”张国峰说,“而伴随着乡村生源的流失,伴读父母也会由农村涌向城市。所以办好乡村学前教育留住‘娃娃’,这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
基于此,寿光市坚持把农村幼儿园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近5年来,新改扩建幼儿园102所,其中农村园61所,所有镇街幼儿园全部实行“镇村一体化”管理。田柳镇中心幼儿园是一所省级示范园,该园立足本土特点,取材一块泥巴、一根皮筋、一个沙包等乡土生活资源,打造了“本色+特色”的“八个一”游戏育人品牌,让幼儿在享受童真童趣中启迪智慧浸润心灵。在该园带动下,全镇5所村办园都有自己的办园特色,80%达到了省级一类以上幼儿园标准。
近年来,寿光优质的办学条件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回流”。仅离城30公里的侯镇,新学年招生就有21名镇外学生转入就读,学前生源就读比例提高了8.6%,教育公平在寿光大地上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
政策倾斜,让农村教师留得住干得好
2019年9月1日,山东省特级教师丁立美离开了工作20年的寿光城区学校,来到化龙镇中心小学,成为了一名偏远乡村小学教师,带动这里的教师团队共同成长。
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在于教师。没有优秀教师的坚守,乡村教育振兴的目标将难以实现。为此,寿光出台了一系列乡村教师激励机制,让城区支教教师也愿意留在农村任教、有用武之地。一是落实了农村满年限教师职称晋升等多项职称改革政策,仅2021年就有1946名农村教师享受到满年限职称晋升红利;二是落实乡村教师补贴,多数教师月补贴都达到了千元以上;三是设置农村特级教师岗位并落实补贴待遇,让农村教师干劲更足。
“提升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不仅党委、政府高度关注,寿光市的爱心企业和社会人士也彰显了责任担当。”寿光市教体局副局长单学然介绍,2016年,寿光市委、市政府牵头成立企业联盟教育基金,“6年来,14家企业累计捐款1310万元,先后奖励优秀教育团体197个、优秀教师个人1057人次,其中特设了优秀乡村教师奖。”
“不仅要让农村教师待遇上‘得实惠’,还要让他们个人专业成长‘不掉队’,充分享受到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寿光市教体局组织人事科负责人纪世增说。
2021年10月,以寿光城区现代明德学校为龙头、洛城一中等6所乡镇学校为成员的明德教研联盟正式成立,把一批乡村青年教师推上了成长的“快车道”。“教研联盟成立后,教师孙佳有机会经常与各学校骨干教师研课磨课、得到专家指导,短短半年就展示公开课十几节。”洛城一中校长刘永春介绍,如今孙佳获评潍坊市优质课一等奖,成为潍坊市初中地理领军人才。
为让农村新教师“上岗就能用”,寿光进行了实践探索。“我们每年都让新招聘农村教师在城区优质学校顶岗实习,让他们在名师的指点下尽快熟悉业务,一年后回到入职学校,走上讲台就是‘专业教师’。”张国峰说,“这一做法我们已持续了7年,经过专业带教的年轻教师,入职两三年就能成为学校骨干。”
寿光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资源,持续加大城乡学校线上教研力度,实现教体局、学区、学校、教师四级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打造城乡同步互动课堂,让城乡教师在业务成长上“同频共振”,将教育信息化扶贫、扶智落到实处。离城区30公里的双王城卧铺小学教师李大孟告诉记者,“城乡云端教研联盟”成立后,他和学生可以经常与城区学校“共享资源、直播课堂、网络研讨”,把先进的理念方法运用到乡村课堂。
台头镇郑家辇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偏远农村小学,自2019年寿光市实施薄弱校认领包靠制度以来,寿光市小学教研员范泽超除利用网络资源与该校教师开展“云端”教研外,还定期驻校对学校进行全方位把脉指导。校长侯尚庆说:“专业指导不仅提升了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办好农村学校的信心。”
此外,寿光还以县管校聘改革为载体,搭建起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双向桥”,选派奖励优秀骨干教师、校长到农村任教,特设偏远农村学校高级教师岗位,并把帮扶农村学校作为评价特级校长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让农村教师队伍“活”起来,分批安排230多名农村小学校长到城区优质学校“沉浸式”挂职交流,提升了农村学校校长的办学水平。
面向人人,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灿烂绽放
6月13日,在寿光市营里镇西黑前小学校门前的“农学院”里,左边的菜园绿油油,右边的麦田金灿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收割麦子、拾麦穗,一颗颗汗珠和灿烂的笑脸见证着收获的喜悦。
这所小学校整洁精致,学生言行举止文明礼貌。“偏远、小规模并不是薄弱的代名词。”西黑前小学校长赵洪江说,“村‘两委’支持将学校门口的10亩地打造成‘农学院’劳动基地,开发了‘耕读’劳动教育课程。很多学生还掌握了当地特色卤水豆腐的传统制作工艺。”
寿光乡村学校的孩子们,一边利用地域优势接受传统文化、特色劳动课程的熏陶,一边借助智慧教育资源接受着最前沿的信息素养提升。侯镇一中先后投资建成3个创客教室,成立了编程、无人机、机器人、小发明等16个社团,发现培养了一大批在人工智能、创客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实现了因材施教。“短短几年时间,学校在国家、省级信息类大赛中获得10多个一等奖。”校长刘源自豪地说。
张国峰认为,推进教育现代化要求“更加注重面向人人”的教育,要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能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为此,寿光对音体美劳等以前在评比中不占优势的学科教师,以学校为单位单独成系列评价,按同等比例分配考核优秀指标、单独评价,消除了传统意义上对这些学科的“边缘化”认识,杜绝了专业教师改科现象,实现了“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现在,洛城街道东城新区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刘梓妮爱上了校园足球,体质越来越好,性格更加开朗;侯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乐团正在参加民乐大赛录制,民族服装穿起来,十几种民族乐器弹奏起来,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所有这些,都体现着寿光乡村教育观念的革新,“更加注重面向人人”的教育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面向人人,就是要“一个都不能少”。
因种种原因,农村有不少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神经末梢”,而这些特殊群体学生可以说是“末梢上的末梢”,他们更需要家校社协同关爱成长。
在这方面,寿光的乡村学校交出了基于问题解决的独具特色的“家长满意答卷”。
农村学校覆盖的村庄分散且间隔距离较远,家校共育是薄弱点。羊口镇杨庄小学校长丁其永介绍了学校的“微改革”——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片式”家校合育模式。学校组织4至6名同村学生组建村庄学习小组,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以强带弱”,节假日组内家长“排班陪读”。“这种合育模式对隔代抚养和单亲、离异家庭的学生帮助很大,家校携手确保了学生教育管理无‘真空地带’,学校的办学越来越得到家长认可,连续几年满意率达100%。”丁其永说。
寿光15处镇街共确定了首批91个村试点开办家长学校,各学校广泛组织讲师团,采取教师授课、诵读学唱、分享交流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村家长去读懂孩子,对孩子进行有效陪伴。
“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更需要我们理性审视乡村教育,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用优质教育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发展动能。”张国峰说。(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隋艳玲 董清林)(魏海政 隋艳玲 董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