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职业正文

速看:未来应该握在我的手上,而“我”又来自何方 | 荐读

2022-08-11 15:56:30 人民教育

民小编说


(资料图片)

2022年的高考录取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学生们在这个暑假经历了一次人生重大选择——填报志愿。对于志愿学校和专业的选择,社会上一直存在不同的声音,有些人支持兴趣至上,有些人则认为应该综合考虑未来就业。带着您自己的想法,一起来读这篇文章吧。

本文成稿的时间为2022年6月底、7月初,当时高考已经尘埃落定,对部分考生和家长而言,另一场“战斗”却刚刚开启,那就是填报志愿。

从2014、2015年起,尤其是2018年以后,越来越多的考生和家长会选择与专业的志愿填报机构合作报志愿,也有考生和家长会用网站或APP来帮自己决策。一些考生最早从高二起就接受这些机构的指导,选择自己的高考方向,也有一些学生会在高考出分后再让机构帮着填报具体的院校和专业。按不同的服务类型,花销从千元左右到几千元再到上万元甚至几万元。

家中没有高考生的人可能根本不会想到,高考志愿填报早已形成了一个产业。查询“天眼查”网站,与“志愿填报”相关的企业已经有了2500多家,大部分都是小微企业,但也有个别企业已经做到了相当规模,其中至少有三家在新三板上市的公司,其主业就是志愿填报,年报显示公司利润不菲!这些企业在几个高考竞争激烈的“高考大省”分布最多,在一线城市分布最少。

近年来,新高考改革使高考更符合人才的选拔规律,比如各地通过不同形式的填报制度改革,逐渐改变了人们志愿填报的一些观念,以前考生更看重上哪所学校,现在则会同时考虑该选哪个专业,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但这也让填报志愿变得更加复杂,比如辽宁和河北实行的是“专业+院校”组合规则,最多可以有96个志愿填报,与过去最多超不过10个志愿比起来,真的是多了太多的选择。选项更多了,需要了解的信息也成倍增加,其专业性甚至多年带高三的中学老师也难以胜任。再有,考生和家长都想立足现有分数,尽可能录到更好的学校,却也不能好高骛远,这中间度的把握确实需要翔实全面的信息和一定的经验技巧。高考是孩子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很多家长对此都不吝金钱,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考生和家长的一种焦虑,考出的每一分都不能辜负,这些都是这个市场越做越大的原因。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这个行业的确培养出一些经验丰富、信息灵通且长期专注此行业的专业人员,能为考生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但也有不少从业人员其相关水平并不比普通家长或考生高多少:网上可以查到,不少“高考志愿规划师”培训班正在招生,目的就是培养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其中有些培训班学习四天就包拿到一个证书,其水平让人存疑。而且,有关部门数次检查和消费者投诉部门的投诉显示:这个行业不同程度存在着“咨询师服务水准差”“虚假宣传”“存在诱导性、欺骗性”等问题。正因如此,教育部这些年每年都会在高考后发布预警,谨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陷阱,今年教育部还开展了“点亮权威考试招生机构官网标识”活动和“2022年高考网上咨询周”活动,引导家长和考生在咨询时尽量选择有标识的高校招生部门和各地教育招生考试单位。

这里要谈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仅仅是技术上的咨询,可以理解,比如在某位考生所选的专业中,哪所学校排到前面,哪所靠后一点,或者向有长期填报经验的专业人员了解一下自己所选专业的整体形势,与往年的区别与联系,以利自己决策。但要从高二起就请一个陌生人来帮你确定将来要学什么,将来要做什么,而你真的完全会听从他的判断,这就多少有点奇怪了:一个高中生,一点都不知道自己未来该做什么吗?没有一个大致方向吗?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写道:“一个12岁至14岁的孩子大致会更清楚他们以后所要从事的职业,假如一个孩子到这个年纪还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些什么,那我真要为他感到悲哀。”但在当今的情境中,这种事却并不让人奇怪,反而习以为常了。

《南方周末》记者采访过2018年的一位黑龙江考生,她班上约三分之一的人选择了付费填报,她受影响也花了4000元,在咨询师的建议下最终被一所一本学校录取,咨询师很专业,按她的成绩,这个结果是非常不错了,她自己也认同这一点,但她并不快乐,因为她不喜欢这个专业,十分后悔!

请人参谋是可以,但你自己的未来也一定要握在自己手上。过了两年,《南方周末》记者又采访了另一位2020年的考生,她也花钱请了“规划师”,但她没按“规划师”的建议,最终被一所二本院校录取,虽然这辜负了她那已经过了一本线的成绩,但专业是她心仪的法学,因此她并不后悔:“重来一次,我还是想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管怎么说,这两个女生都是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但可悲的是,还有一些高中生可能根本就没有真正喜欢的专业,他们或许很多科目的成绩不错,但那只是反复练习的结果,可能并不喜欢。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而一定要等到他们投入所选专业的学习后,甚至到了工作岗位后,才知道自己真正的爱好和方向在哪里,那时,如果选错了,他们很可能已无法回头。这里不乏一些高中时门门课都很优秀的学生。当然很多中国学生都有相当的责任感,不会轻易放弃,他们会慢慢去适应自己的选择,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人生的一段“弯路”。

这些高中生的情况并不是高中才形成的,还应该追溯到更早的学习阶段,兴趣和努力方向都是长期积累、逐渐确立的。或许到了高中阶段,在你面临高考选择前,一些心理分析和职业生涯分析软件可以帮你发现自己的潜能,但更好的情况应该是,你已经早早意识到了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方向是什么,并为之努力了很多年。

十年前,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系侯杰泰教授研究了当年的PISA数据,也选取了香港、澳门、上海等地学生做了调查,得出一个结论:学生的学习并非由兴趣驱动的。他的调查还发现,较多与家长一同吃饭的学生相对于较少与家长吃饭的学生来说,成绩表现稍好。他的调查可能隐含着一定的结论,我们也应该会认同:或许中国学生的学习动力很多是来自家长与周围环境的,也就是学生的学习是外部驱动的,缺乏足够的自主性,缺乏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而同样在十多年前,不少调查和研究都聚焦在学生厌学问题上,关于厌学的论文在10年前至20年前之间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十多年,课程和教学改革朝着“以学生为主体”和“激发内在学习兴趣”的方向艰苦前行,面临的阻力可能来自近两千年来我们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相较于学习内容,更看重学习的功利目的,学习被看作是一种进阶的工具。但教育界也必须坚持既定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因为这更符合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更是对学生未来负责。

作家莫罗亚说过:“凡是追逐不靠自身而依赖外界才能获得幸福的人,命运总是和他作对。”思想家爱默生也说过:“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时,整个世界将为之让路。”教师和家长都要意识到,学习更应是学生自己的事,要给他们更多自主选择权,从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一些自主时间和自主空间,让他们更充分地展现自己、发现自己,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东西、更喜欢的东西,确立人生的大致方向,把未来真正握在自己手上。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2年13-14期

文章作者 | 程路

微信编辑|谭希(程路)

关键词: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语言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