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在乡村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乡村体育在乡村振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这是当代中国动人的故事之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给了我们深刻启示。如今,乡村体育已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补齐体育强国建设短板、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重要阵地。
【资料图】
2022年6月,农业农村部、体育总局、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十四五”农民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农民群众的体育意识、健康意识显著提高,农村青年普遍掌握1~2项运动技能;农村健身场地设施基本健全,人均场地面积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体育健身赛事模式不断创新等一系列目标。
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我们体会到,实现乡村体育的高质量、进阶式发展,是以提升乡村群众体育意识为基本起点,以乡村青年为主要目标人群,以完善教育、设施、赛事等内容为实现路径的全要素发展过程。
据了解,目前乡村竞技体育在我国乡村体育中体量比例有限,发展水平还不高。《2021年中国乡村体育发展报告》显示,受访乡村主要健身活动中,散步和广场舞更受欢迎。总体来看,受欢迎的乡村运动项目大多对专项技能、运动器材和场地要求较低,乡村竞技体育的发展还任重道远。
改变这一局面,青年群体非常关键。青年人群是充实乡村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元素,以青年为核心的目标人群逐步提升乡村体育的系统化、专业度、竞技性发展,具有实践价值和实现可能。在我看来,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逐步推进:
以“体”育人,全面推进乡村体育教育均衡发展。针对城乡体育教育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现状,我们需要多渠道增加乡村体育教育资源供给力度,提升乡村体育教育的普及和认知程度,激发乡村青年对体育的兴趣,获得学习相关运动技能的机会,鼓励具有特定运动传统的地区在乡村中小学中推广普及相关运动。这既是运动传统的传承,也为后备竞技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以师为“眼”,注重乡村体育人才的挖掘与培育。我国乡村人口基数大,为体育后备人才的挖掘培养提供了巨大的增量空间,这在近些年的案例中得到了印证。例如我国第一支公益棒球队、由多民族的乡村儿童组成的“强棒天使队”,又如青少年网球巡回赛上夺冠的佤族“背篓少年”王发。他们取得成绩,离不开一批在乡村贡献力量的体育人才。因此,我们需要增加乡村体育就业机会,提高乡村教学条件与生活条件,吸引并留住专业青年教师人才,深化乡村体育竞技人才的挖掘与培养。
以赛为“媒”,深化丰富乡村体育赛事。体育赛事作为各项体育专项运动的终端出口,对于规范乡村竞技体育发展,提高乡村青年竞技水平,提高乡村体育公共服务水平能够产生直接效用。近几年随着各地将创建“体育特色村”提上日程,全国涌现出一批“象棋村”“乒乓球村”等各具特色的乡村,以“村BA”闻名的贵州省“‘美丽乡村’篮球联赛”也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出乡土活力。可见乡村体育赛事是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调动乡村青年积极性、促进乡村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载体。
我们希望城乡青年群体能广泛地参与乡村体育赛事,打造更多乡村体育赛事名片,也希望有志青年能在这个过程中发掘乡村潜在经济价值,反哺乡村竞技体育事业发展,使二者互取所需、互动发展。
(作者:王雪莉,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选题支持 李晓东 周洪双 王洋 冯家照)
(责编:何淼、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