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大学靶向发力、精准施策,强化科研攻关,提升立项层次,“十三五”以来,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自然(社科)基金等各类项目1800多个,到位总经费6.2亿元,取得了一批学术影响力大、行业贡献度高的科技成果。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赋予高等农业院校的历史使命,也是发挥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契机。多年来,甘肃农业大学通过深入实施“一懂两爱”人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品质农业”科技引领、“美丽乡村”创新服务等工程,有力助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资料图】
开展特色耕读教育
甘肃农业大学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主动融入新农科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强化学科交叉,完善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体系,学校近七成专业进入国家、省级“双万”计划建设行列。
作为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甘肃农业大学十分注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度参与针对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组织和家庭农场、牧场农技人员的培训项目,接续壮大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乡村产业振兴生力军。
近年来,学校立足农科人才实践性强的特点,打造宽广实习实训平台,开展特色耕读教育,引导青年学子把厚植“三农”情怀与践行强农兴农使命结合起来,努力成为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的“一懂两爱”“三农”人才。甘肃农业大学70%的毕业生扎根基层,踊跃奔赴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
打通逆向创新链条
甘肃农业大学靶向发力、精准施策,强化科研攻关,提升立项层次,“十三五”以来,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社科)基金等各类项目1800多个,到位总经费6.2亿元,取得了一批学术影响力大、行业贡献度高的科技成果。2022年,该校北方特色作物机械化收获装备团队针对制种玉米性状研发的收获机,为河西制种玉米的集约化生产安装了强劲引擎,助力河西走廊撑起中国玉米制种业的“半壁江山”。
今后,甘肃农业大学将紧盯高水平开发应用和成果转化,进一步打通田间地头到实验室的逆向创新链条,依托重点培植的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47个科研平台,以及“黄河上中游生态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国家高寒草地鼠害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切实提升基础研究动能、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加强学术合作交流,更好赋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质高效发展。
打造“两院”服务模式
用接地气、暖人心的服务,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序衔接,是农业院校的职责所系、使命所然。决战脱贫攻坚战中,甘肃农业大学结对帮扶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岷县,探索出一条“党建扶治+产业扶智+文化扶志”的品牌之路;引导青年大学生开展“强国有我、振兴乡村”主题实践,协助修订乡规民约、打造乡村文化墙、举办文艺会演,极大丰富了百姓精神生活。同时,该校打造甘肃农业大学专家院带动乡村农家院的“两院”服务模式,现已建成35个“两院”服务模式点,遍布甘肃13个市州。
未来,甘肃农业大学将深化与24个地区、40多家企业签订产学研用合作协议,聚力开展“双十百千万”科技服务乡村振兴行动。此外,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中,该校将继续组织专家教授在线“坐诊”、指导答疑;号召教师利用业务专长,线上入驻省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一站式、精准化、零距离服务;遴选科技小院、科研基地和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为试点,开展半托、全托式订单农技服务,积极推行优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上门入户的新机制,用硬核服务的支撑供给,奏响一首乡村振兴的共鸣曲。
(作者:赵凯,系甘肃农业大学党委书记;记者颉满斌整理)
(责编:何淼、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