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今天(28日)公布今年1—11月份物流运行数据。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11月份物流恢复势头有所减弱,各领域物流需求均有放缓,但物流行业韧性也进一步显现,有效保障了产业链循环和民生供给。
1—11月份,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301.9万亿元,同比增长3.4%,增速比1—10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受疫情因素影响,11月当月增速明显放缓,仍然保持1.7%的同比增长。具体来看,工业、进口、民生消费等领域物流需求均有不同程度放缓。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主任 刘宇航:尽管增速出现一定的回落,但还是保持了一个稳定恢复的态势,有一些相对比较稳定的亮点,是非常难得的。新动能新技术这个板块的物流需求的增速,还是一直高于工业需求增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随着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政策继续显效,工业物流升级发展态势持续,新动能行业物流需求持续展现出新活力,高技术制造业物流需求发展态势较好。1—11月份,高技术制造业物流总额同比增长8.0%,增速快于工业品物流总额4.2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物流总额同比增长6.2%,增速快于工业品物流总额2.4个百分点。
另外,电商快递物流需求实现较快增长,继续发挥释放带动作用。1—11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高0.9个百分点,已连续三个月保持增长。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施先亮:我觉得物流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还是很明显的。特别是在这次疫情防控当中,为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保障,体现了非常强的韧性。
物流服务供给能力基本稳定
从物流业相关数据来看,11月份物流行业继续保持较强供给能力,网络体系逐步完善的优势表现较为明显,在物流保通保畅工作稳步推进的背景下,运输网络总体畅通。
1—11月份,物流业总收入为11.4万亿元,同比增长5.3%,增速较1—10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专业物流保持较强的供给能力,物流市场规模总体仍保持平稳增长。在物流保通保畅工作稳步推进的背景下,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网络总体畅通,特别是铁路、水运发挥运输通道作用,在电煤等大宗商品保供方面发挥优势,货运量实现稳定增长。同时国际货运、多式联运等领域实现中高速增长。1—11月份中欧班列累计发送标箱量增长11%;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集装箱量同比增长18.9%。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主任 刘宇航:保通保畅的这一项机制的落实,应该说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特别是在疫情突发的情况下,及时有效地缓解堵点,同时建立一些重要企业,还有物流企业白名单制,能够迅速缓解物流需求的难题,这个还是比较明显。
另外,从价格来看,11月以来,随着供需两端持续转弱,物流服务价格小幅回调。海运方面,集装箱市场需求未见明显改善,远洋航线市场运价持续调整。公路方面,保通保畅持续推进,但部分区域出现结构性运力短缺,价格稳中趋升。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施先亮:交通网络的不平衡问题还是存在的。我们要补一些硬件基础设施的短板,比如说我们东中西部通道之间衔接是不顺畅的。要把铁路、水运、公路和航空多式联运这个短板要补上。
从成本情况来看,重点调查物流企业成本压力趋升,受到区域疫情政策变化等因素影响,物流企业跨区域运力周转、人力资源调配等相关成本明显增加。1—11月份物流企业每百元物流收入中成本为96.1元,较1—10月份提高2.5%。
(总台央视记者 王善涛 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