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2006年以来,瞄准江苏太仓打造德资产业高地的发展目标,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开启了职业教育双元制的本土化实践,16年来,培养出2万多名技术人才,为太仓加速德企集聚、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建起重要的“人才仓”。(据《光明日报》12月26日报道)
“双元制”职业教育源于德国。所谓“双元”,指的是职业院校和企业两大主体,二者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学生入学即入职,具有学生和学徒的“双元”身份,工学交替完成职业教育。从太仓的成功经验来看,“双元制”让企业直接收获了合格、稳定的员工,学生有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由此累积的人才资源又会为当地吸引投资,为区域产业发展打下基础,反哺人才培养。这样多方受益的良性循环,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
首先是政府主导实现校企“双元”融合,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标准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这包括通过法律法规落实企业在当地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课程方案与标准、安排师资,还需联合企业、行业协会同职业院校成立评价组织,对人才培养的效果提供反馈。同时,资金上也可给予必要的支持,比如为企业接收学徒、在企业内设立培训中心提供补贴等。
其次,人才培养要把企业需求放在第一位。这意味着设计课程时,要把每一个岗位的工作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教师必须前往一线,了解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校内的教室、实训设备要与企业协同调整以模拟工作场景,使课堂如实战。当然,实训的重点还是让学生当学徒,到企业亲身实践,接受岗位师傅的指导,这才最有效。
最后,课程必须兼顾区域产业布局和时代需求,动态调整。跟不上当地企业需求、时代需求的课程,就要重新设计。而针对我国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物联网、工业机器人等领域的课程需及时开设,才能让人才培养为区域产业发展创新提供动力,保持当地人才资源的竞争优势。
说到底,太仓“双元制”成功的关键,在于真正实现了产教深度融合。各地借鉴其经验,不需要一比一复制,重点在探索职业教育中促进企业参与、配合区域发展的方法。做到这一点,就能把握好职业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