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人才”是高频词之一。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北京是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承载引领区。
记者注意到,今年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多位政协委员对北京市人才建设话题保持高度关注,并针对北京市增强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建言献策。
(资料图片)
增强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
1月16日,北京市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杨金龙代表民进北京市委发言。他建议,增强高层次人才吸引力,更好地留住人才、优化人才结构、搭建多层次人才体系。
“要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政策体系,放宽高精尖创新人才落户门槛,突出政策支持的系统性和精准性。要推进京津冀高层次人才流动配置,持续优化高层次人才发展生态环境。”杨金龙说。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围绕人才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精准政策和行动方案,人才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同时,杨金龙指出,当前首都人才工作也面临挑战。整体来看,北京对大学毕业生、中青年科技人才、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导致人才流失。
杨金龙在发言中建议,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政策体系。对于符合北京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方向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和紧缺急需型人才等,加大积分落户方面政策性倾斜。建议进一步把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特点和需求,在人才认定标准、薪酬待遇标准、成果评价标准等方面要提高区分度,建立健全从“塔尖”到“塔基”的全方位人才政策体系。
同时杨金龙建议,加强京津冀三地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建议依托京津冀三地重大创新设施、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重大创新平台,共同编制发布面向全球的创新人才招募计划,形成政策支持和服务合力。
此外他建议,推进人才创新发展平台社会化、市场化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协会、人才联盟等市场化机构作用,建设一批海内外人才港、人才驿站或人才社区。多措并举推动“北京海聚计划”“两区人才计划”“生物医药人才政策”等重大人才政策落地落实,完善工作体系、扩大政策覆盖面、受益面。
关注高技能人才培养,打造技艺精湛的匠师队伍
今年北京市总工会关注高技能人才培养话题,带来了关于首都高技能领军人才参与技能人才培育工作的集体提案。
近年来,关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相继出台。但北京市总工会注意到,企业中的技能人才及管理人才探索开展的职工教育培训实践,自发、松散的师资合作实践形成的师资共享模式,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众多制约因素。具体而言,统筹力度不够,对企业参与的约束力不强,师资力量培养机制研究不够,师资力量所在单位动力不足等。
提案中指出,打造一支深谙产业背景、精神崇高、技艺精湛的职工教育培训师资队伍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应有之义。
提案中建议,研究出台北京市高技能人才匠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明确匠师的认定标准,统筹各个培训平台的培训资源和师资队伍,推进建立动态的全市培训平台索引库和各行业各工种的匠师库。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市级高技能人才匠师队伍动态供需平台,以需求为导向,根据平台数据调整优化全市匠师队伍建设,最终达到满足职工和企业主体的需求的动态平衡。
同时,鼓励各方建立培养高技能人才由匠到师的培训机构,由人社、教委、工会、财政等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匠师兼职任教和企业支持匠师参加兼职任教的奖励补贴制度。此外,建议由市人社局会同财政局研究制定对“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中的高级工以上的职工给予奖励补贴制度,让更多的特级技师、高级技师不断涌现。
加强国际人才引进战略的体系化建设,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同样关注国际人才引进的还有北京市政协委员、德勤中国首席执行官曾顺福。如何增强首都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曾顺福提出,首先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加强国际人才引进战略的体系化建设。以国家和北京发展需求为导向,明确北京人才引进的重点领域,深入了解国际人才的个性化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引进方针政策,提升精准引才效率。
“可以对标海外领先机制,比如英国‘全球商务流动签证’等,对国际人才在京的居留、教育、就业、税收、职业发展等进行全方位体系化的政策设计。”曾顺福表示,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引进流程,简化国际人才引进程序,开通人才入境及留学生创业就业绿色通道。
其次,要充分利用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优势,增强对全球顶尖科技创新人才的定向招引。发挥北京高等教育和科研资源优势,加强科研人才跨国流动的市场机制建设和合作方式创新,探索建立外国专家承担课题、联合研发项目经费包干制等科研项目管理改革创新,吸引更多外国高水平专家参与联合研发项目。
“还要增强对国际人才的人文关怀和对国际人才家庭成员的配套服务。”曾顺福建议,对国际人才及其亲属的生活保障,在配偶就业、子女教育、家人探访方面提供相应优待政策,对在家庭、文化、语言存在一定依赖和稳定要求的国际人才,在其实际工作生活方面,比如就业就医、子女教育等,予以合理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