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职业正文

《老子》:模糊的作者迷糊的道(子曰诗云)

2023-02-03 09:09:32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漫画《丁丁历险记》里有一集叫《蓝莲花》,里面有个神经错乱的小伙子,对丁丁说:“老子说过:要得‘道’!我已经得‘道’了,你也应该得‘道’。我先砍下你的脑袋,你就会悟出这个道理来!”

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设计的这个桥段,说明他知道中国的道家思想,以及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道。至于他知不知道“道”是什么意思,就不知道了。当然,他是外国人,不知道情有可原,因为很多中国人恐怕也不清楚。

《老子》开篇第一句话就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有的版本“恒”写作“常”,那是为了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的。这句话怎么断句、怎么理解、怎么写,都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资料图片)

道、玄牝、无为、守雌……全书充满了天书一样的语言,玄之又玄,想破头都难懂。按照老子的说法,“道”是终极的东西,无法言说,凡是可以言说的都不是道。照这么理解,无怪乎要砍下脑袋才能悟出来了。

关于《老子》其书,老子其人,从一开始就是一笔糊涂账。《史记》给孔子做传,有很多事可写,哪一年干了什么,年谱都能排出来。弟子也蔚为大观,以至于可以写成《仲尼弟子列传》。而司马迁写老子,一共才400多字,无事可写,无言可记。弟子就一个关尹喜,出场就下场。

因此,老子的形象很模糊。他给人最深的感觉,就是年龄大。司马迁说他活了160岁。年龄大的人容易糊涂。郑板桥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老子显然是在没有糊涂之前写下的《老子》。

作为一名“隐君子”,老子提倡隐姓埋名。别看他成天像呆木头一样坐着,但心里明镜似的。他在洛阳待久了,看着天下一天比一天烂下去,终于弃官而走,一路西行。

在函谷关,守关的关尹喜留他小住,希望他写下点儿什么,以免一肚皮学问没人知道。于是,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为五千余言。这书就是《老子》,又叫《道德经》。整个过程,鲁迅先生的小说《出关》写得很有意思。

今本《老子》分上下二经,1至37章是《道经》,38至81章是《德经》。既然叫《道德经》了,那么《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就顺理成章了。

但是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写在帛书上的《老子》,人们惊奇地发现,出土帛书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于是有人称,马王堆出土的《老子》才是正版的,传世版本的《老子》是盗版的。怎么看这两个版本,学界意见并不统一。《韩非子》对《老子》做过注解,就是解老篇,上来就先讲第38章,说明韩非看到的《老子》也是《德经》在前。

读《老子》跟读《论语》,体验大不相同。读《论语》,好像听一位絮絮叨叨的老先生在和弟子、朋友聊天,你一言我一语,有时争论还很激烈,很热闹,毕竟全书出场人物多达156人。

读《老子》就显得很寂寥,书里没故事,没人物,空空如也,如入无人之境。是谁在说话?是说给谁听的?是在什么情境里说话的?全不知道。非要找,只能找出三个抽象的人。一个是“我”,假想的统治者;一个是“圣人”,统治者的榜样;一个是“民”,统治者的臣民。

这可以说明《老子》其实是在教统治者如何治理老百姓。因此,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都给《老子》作过注。此外,令人称奇的是,南朝梁元帝不仅著有《老子讲疏》,在西魏大军压境、兵临城下之际,还在给群臣讲解《老子》。

讲治术,韩非很露骨,老子很隐晦。讲道理,韩非擅长用故事,老子精于打比方。《老子》最爱打下面这三种比方。

论道,《老子》说它是“天地母”“万物之母”“天下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最喜欢用母亲生孩子打比方。

论德,《老子》说“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赤子就是婴儿,最喜欢用刚出生的小孩打比方。

论处世,《老子》说“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于水”,最喜欢用溪、谷、水打比方。

《老子》其书虽然讲得朦朦胧胧的,如同雾里看花,但读起来却朗朗上口,便于记诵。因为这本书多运用短章,还讲究押韵,韵脚很密,是一种韵文。但不能称之为诗歌,只能吟诵。《诗经》是诗,因为都能唱出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老子》字不多,再朦胧,多读几遍,就能有所收获。今天我们常引用的词句,诸如“道法自然”“大器晚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都是来自此书。

(责编:李依环、郝孟佳)

关键词: 子曰诗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语言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