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广大中小学校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系统日常教学、教研、管理等诸多方面。
如何以数字化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积极探索答案——从硬件建设到素养提升,从提升教育质量到推进优质均衡,数字化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力支撑。
数字化建设快速发展
“课上全程录制分析,生成课堂教学能力测评报告,为我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贵州毕节市大方县第七中学(大方天河实验学校)语文教师周沙感慨,原来在课堂上,她只能对学生给出“你真棒”等简单评价。如今,通过智能设备的报告分析,周沙能准确地掌握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更有针对性地表扬学生的闪光点。
毕节只是我国教育数字化建设的一个缩影。据教育部统计,2021年,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比2012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99.9%的学校出口带宽达到100M以上,超过四分之三的学校实现无线网络覆盖,99.5%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室总数超过400万间,学校配备的师生终端数量超过2800万台。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条件全面提档升级,基本形成了网络覆盖完全、线下多媒体教学空间和网络教学空间融合的泛在化学习环境。”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说。
随着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教育的期盼日益增加,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来到了提速的新关口。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在原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基础上,升级建设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2022年3月28日,新平台正式上线。进入平台,德育、课程教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后服务、教师研修、家庭教育、教改经验、教材等10个板块映入眼帘。细看53个栏目,不仅满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需求,还涵盖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陕西省渭南市电化教育馆一级教师沈文婷惊喜地表示,新平台上她看到的最大变化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学”的资源。“比如在课后服务板块的科普教育里,学生通过拖动鼠标,就可以身处清华大学博物馆,网上虚拟参观,学生很喜欢。”
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杨非介绍,规模如此巨大、信息如此丰富的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是“边应用边建设”,先后经过了资源数字化、能力数字化、流程数字化的历程,目前已迭代升级数十个版本,正在努力深化场景应用与创新,提升智能服务水平,进而推动教育模式数字化转型与变革。
以数字化促进教育提质
海量的浏览人数反映了学生、教师、家长们对优质资源的强烈需求,更透露了教育数字化发展进入快车道的信号。
近年来,各地各校牢牢把握数字化转型机遇,探索成果呈百花齐放之势。
在江西省南昌市第二十八中学高新实验学校的“智慧作业”AI学习室里,学生韩广阳把练习册放在采智机上进行识别,他在触控屏上迅速操作后,不一会儿,印着他名字的错题本便被打印了出来。“以前我的错题都是用手抄的,会花很多时间,现在可以一键打印错题本,节省下来的时间我就可以去做一些课外活动。”韩广阳说。
2019年,江西省教育厅创新打造“智慧作业”平台,在“双减”政策出台后,“智慧作业”更凸显减负提质的功效。“智慧作业”平台不仅能精准分析每名学生的作业情况,免费为学生定制个性化作业,而且能帮助教师快速了解班级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进行精准教学。目前,江西省“智慧作业”常态使用学生200万余名,使用学校的作业量整体减少1/3,正确率明显提升。
在湖南省长沙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成为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利器。
长沙市开发“人人通空间”,智能采集学生学籍管理、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在线学习、社会实践活动、体质健康监测等数据;构建综合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等智能分析模型,引导学生改进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建立“中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中招录取模型,打破传统以“学业考试成绩”作为高中招生唯一录取依据的做法,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发展。
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是实现教育数字化的题中之义。
对此,作为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进行了探索。云龙区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省、市平台优质资源,开展教师培训、集体备课、作业共享,以“云课堂”“云教研”等为技术支撑,形成结伴互助的教研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云龙区推出了精准教学云平台,帮助教师形成“数据分析诊断学情—问题导向设计教学—精准教学课堂提质—智能作业有效练习—靶向作业拓展补偿”的教学流程链,为教师教学赋能。
显而易见,借助数字化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提质已成为基础教育新常态。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教育部先后举办4次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3届应用展示交流活动,积极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在教研、教学、作业等各个环节,积极主动地使用数字技术,创设了同步课堂、专递课堂、智慧课堂、双师课堂、智慧作业、网络教研、线上答疑、自主学习等多场景应用,有效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数字化响应发展之需
这3年,居家学习成为师生、家长们一场难忘的集体记忆。
在此期间,是一个个数字化平台为全国1亿多名中小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保证他们停课不停学,成长不延期。
在教育部部署下,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在“停课不停学”中持续发力——吉林、河北等省份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各校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级在线教育资源安排教学;安徽省铜陵市发布通知,建议中小学生登录平台,开展自主学习……
河南省教育厅厅长毛杰表示:“我们把平台的优质资源,作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重要补充,引导学生利用平台开展预习、复习,有效降低了参加校外培训的冲动,减轻了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
教育数字化要解决当下之需,也应着眼未来发展之需。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已经实现县域基本均衡发展,优质均衡成为新的发展目标。对地形复杂、域内差异显著的四川省来说,更能清楚地意识到以数字化推进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此背景下,四川省创新构建“四川云教”新型远程教育教学模式。“云校”吸纳了44所不同层次类型的优质校,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15个年级。平台构建不同类型的教学联盟,实现教师备课、授课、教研、评价与学生预习、上课、练习、考核“八个同步”。
“‘四川云教’抓住技术发展重大历史变革机遇,实现技术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优质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实现深层次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四川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四川云教”已惠及三州等民族、偏远地区1600所薄弱学校,3万余名教师跟随省内最优秀的教师同步研修学习,43万余名学生享受到省内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样的实践正在铺开。上海市着力建设教育数字基座,形成数据、技术、应用协同的生态,破除了资源分配不均、学校“数据孤岛”等问题;广西南宁市兴宁区以“双师课堂”帮助中心校带教学点实现同步课堂,解决乡村教学点难以开齐开足音乐课、美术课的问题;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依托名校名师打造“青青益课”平台,实现全区优质教育资源免费共享……
可以预见,新时代基础教育将乘着数字化之翼,迸发出更加磅礴的发展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