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已连续9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正处在建立知识结构、发展兴趣爱好关键时期的少年儿童而言,涵育浓厚的阅读热情、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更是成为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的一大亮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为了引导未成年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将读书这一件大事真正抓好落实好,同时,为了推进相关市场健康发展,本期《教育》周刊通过采访,为“读书”这件事分享经验、提供建议。
阅读情况向好仍有待改善
少年儿童阅读优秀读物,不但有利于扩展知识面、形成健康的人格和价值观,而且小时候养成的良好阅读习惯会让他们受益一生。
目前,很多少年儿童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每天都会有一定的时间进行阅读。根据2022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在阅读时长方面,我国9至13周岁少年儿童、14至17周岁青少年平均每天的阅读时长均比往年有所增长。其中,9至13周岁少年儿童平均每天的阅读时长为25.48分钟,比2020年的23.26分钟增加了2.22分钟;14至17周岁青少年平均每天的阅读时长为51.90分钟,比2020年的51.81分钟增加了0.09分钟。
但是,与此同时,北京晚报《教育》周刊在前期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少年儿童的阅读时间还是经常被挤占,没有固定的时间,多是插空就看,很多孩子都是在晚上做完作业后或者利用午休的时间阅读。很多家长都表示,自己的孩子每天的阅读时长也就在半个小时左右,甚至更少。
据石景山区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王先生介绍,他的女儿每天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早上起床后上学前的20分钟,会朗读英语或语文课文。晚饭后睡觉前还会再阅读半小时。不仅如此,上学期间孩子还会带一本书,利用中午休息和下午课后服务时间阅读。”
西城区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家长王女士的女儿每天也有近2个小时的阅读时间,但是这2个小时也都是有空才看。“平时都是插空看,到了周末,看书的时间才会相对充裕些。”
不仅如此,本刊记者还发现,越是高年级的孩子阅读时间越难以得到保障。对此,很多家长表示,由于高年级的孩子受到课业负担、升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很多孩子每天的阅读时间非常有限,而且阅读时间还经常被挤占,平时选择在做完作业后或者利用午休时间去阅读也是无奈之举。
选书切勿盲目轻信排行榜
近年来,青少年读物市场可谓“雨后春笋”。面对种类繁多的图书,很多家长无所适从,在为孩子选择图书时也多会依照各种“榜单”选择。同时,无论是实体书店还是网上书店都会不定期推出一些图书“排行榜”。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低幼室编辑易江菊坦言自己会关注各种榜单,但很少跟着榜单购买图书。比起榜单,她更愿意信任一些对图书有热爱、有情怀、有研究的权威人士的推荐。“因为榜单上的图书介绍都不够详细,我不确定能买到自己喜欢的图书。而且作为业内人士,也深知童书榜单其实也依赖于运作、人情关系、名人效应,并不是那么公平公正的。”
“不少家长总以成人视角来看待未成年人的世界,追捧‘排行榜’的上榜书籍,或选择儿童读物时,往往功利心比较强,希望孩子从书中能学习知识和技能,却忽视了图书对孩子成长的陪伴性,反而导致孩子丧失了阅读的兴趣与热情。”外研社少儿出版分社社长许海峰建议家长给孩子选书,不要迷信“排行榜”,而是根据孩子自身特点,选择适合的图书。“家长选择时可以把握三个原则。首先是三观正,内容积极向上。图书内容不能把低俗、粗俗当有趣,而是要引导孩子奋发向上。其次是难度适合。既不能太难,让孩子望而却步,又不能太简单,让孩子失去挑战的乐趣。还有就是内容比较生动有趣,而且必须是孩子眼中的有趣。只有内容有趣,才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为了方便家长选择购买到适合自己孩子阅读的图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受教育部委托,每年都会组织研制并发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很多出版社也会发布一些分级书单。
但在本刊记者采访过程中,很多家长表示,在为孩子购买图书的时候,不会完全参照此目录和分级书单。其理由多是因为指导目录、分级书单里的书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孩子的阅读要求,而且很多书的内容不够吸引人,难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是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普遍认知水平制定的。对于大部分对图书关注得不是特别多的家长而言,分级书单能够提高他们购书经费的使用效率,花更少的钱获得更大的价值。”所以在易江菊看来,对大部分家庭来说,无论是指导目录或是分级书单还是很有必要的。“由于每个孩子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化,在为孩子购买图书的时候,家长还是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以及孩子的自身情况为其购买图书。”
持开放心态对待新型阅读
如今,利用移动互联网、电子设备“阅读”的趋势日益明显。各种非纸质版图书阅读的方式也日益丰富。对此,有人认为科技让阅读越来越方便,但是科技却让真正的“读者”变得越来越少。在他们看来,只有纸质版图书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
“其实,无论是利用移动互联网、电子设备的新型阅读,还是翻阅纸质版图书的传统阅读,两者只是阅读方式的不同,但并不冲突。”在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北京十八中高中语文教师赵长河看来,很多人之所以选择新型的阅读方式,是因为更为便捷,更少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另外,善于倾听也是现代生活中一种重要的能力。如果可以通过‘听书’提升这方面的能力也是不错的。”
对于易江菊而言,之所以她坚持传统阅读方式,主要是她看中了传统阅读方式是培养亲子感情的最佳手段之一。“很多和孩子一起阅读的图书,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动起来、玩起来。大部分图书都可以读出很多花样,阅读的时候不一定是安安静静的,而可以借助书本,跟孩子玩充满活力的亲子互动游戏。比如我家孩子最近爱读的《狮子辅导班》,我会边读边带孩子模仿狮子的动作,他们每次都玩得特别开心。”
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语文教师陈礼旺对新型阅读方式并不反对,但是他还是坚持自己的学生要进行传统阅读。在他看来,未成年人毕竟处在学习与成长的关键时期,传统的纸质版阅读方式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也许有人认为,坚持传统阅读方式就是要让学生能够背诵或者记住那些文字,而我则是希望学生可以借助传统阅读感受国学之美、感受汉语言的魅力。其次,传统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辨析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以及整体感知能力。此外,传统阅读方式也可以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们静下心来,更加专注。”
专家支招让孩子爱上读书
“我们家孩子不是那种爱读书的。平均下来1年也就读2到3本。由于本身就对阅读不感兴趣,而且不是那种能静下心来做事的孩子,所以每次带他去图书馆、书店,他在情绪上都比较抵触。”朝阳区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张女士无奈地表示,虽然自己和孩子的爸爸想了很多办法,比如营造阅读氛围,但是感觉并没有什么效果,孩子仍旧我行我素。不仅对我们看书表示出不能理解,有时候甚至出现不屑的情绪,只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世界里。”
和张女士一样,很多家长都在为能让孩子多读几本书发愁。
对此,北京城市学院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研究基地教师冀文彦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我认为家里有必要的藏书,才能让家里充满读书的氛围。同时,作为家长还应该把想让孩子近期看到的书故意放在床边、沙发边,让他们抬手就能拿到。此外,家长还可以向孩子有意透露某些书中的情节,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进而引导其阅读全文。”
“家长可以从配合学校完成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的阅读书目的阅读,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家长在孩子养成基本的阅读习惯后,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适当增加孩子的阅读量,扩大孩子的阅读范围。”陈礼旺还建议说,家长要克服困难,做到以身作则,在家庭中营造读书氛围。为了提升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家长可以采取和孩子共同读书的方式,在孩子读书后与孩子交流阅读心得,多和孩子互动。另外,在为孩子选择图书的时候,适当选购一些具有理解难度的经典名著,让孩子的阅读充满挑战性也是一个很好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