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爱平
【资料图】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34个研究所中,赵立欣是为数不多的女性所长。气质温婉、身形纤瘦的她却始终冲锋在“三农”的第一线,在工作中是一位妥妥的“拼命三郎”。因为在农作物秸秆、禽类粪便等农业废弃资源高效利用领域取得的突破,赵立欣被称作“化腐朽为能量”的魔术师。
赵立欣是全国人大代表,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也是一位母亲。
“在我国农业系统有一批像我一样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她们把田间地头当成实验室,把猪圈鸡舍作为工作台,把农民群众当成亲人朋友。为了一项技术创新、一个实验数据、一份研究报告,加班加点忙实验。钻大棚、进牛舍,风吹雨淋、蚊虫叮咬、晒伤爆皮……都成为了她们的家常便饭。”赵立欣笑着说,“但是,当取得一个个技术突破,看到农村面貌一点点改变,听到农民一次次满意的笑声,我们就感到已经得到了最好、最大的褒奖。”
一直以来,赵立欣都在为女性科技工作者鼓与呼。她知道,女性科技人才往往需要承担更多家庭责任,在怀孕和哺乳期还面临着职业发展暂时中断和产后回归岗位等难题。要做出成绩,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牺牲。
如何进一步发挥女性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让更多的“她力量”在科学舞台上闪耀?
2021年4月,科技部会同全国妇联等12个部门出台了《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从培养造就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等6个方面提出了16项具体措施。
“这对激发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赵立欣深有感触。
2022年全国两会,赵立欣提出了三项建议:一是切实把上述出台的措施落到实处,二是制定高层次女科学家培育规划,三是关心女性工作者身心健康。
今年,赵立欣继续关注着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发展。
“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单位,建议各部门进一步细化,并将这些措施纳入考核,真正落地实施。”赵立欣建议,在科研岗位招聘、科研条件建设、科研合作交流和进修培训等方面中,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女性科技工作者,并制定阶段性目标;也应加强对科研女性的心理健康服务,协助女性获得更多的家庭支持。
巾帼不让须眉!在赵立欣心中,农业女性科技工作者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科技创新方面“大有作为”,在乡村振兴中仍将“大有可为”。(马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