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人才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基础性资源。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必须做好人才的“引育留用”,最大限度发挥人才效益。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高校、科研院所作用”。澳门应着眼于国家重大战略,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助力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澳门回归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科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先后成立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涉及中医药、半导体、物联网与智慧城市、月球与行星科学、野外科学观测等领域,现代科技水平极大提升,培养了一大批科研人才。随着一批诺贝尔奖得主、世界知名专家在澳门从事教学、科研和高校管理工作,澳门高校成为我国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国际平台。
当前,各地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抢夺优秀人才。澳门及整个大湾区如何维持和提升吸引力,留住、用好人才,是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我欣喜地看到,前不久国家推出了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6类在大湾区工作的内地人才,可获得最长5年内不限次数往返港澳的通关便利。这项措施将大幅减少两地人才要素流动的限制,极大促进内地与澳门学术界的交流,提升澳门的科研、学术水平。
为进一步提升大湾区对人才的吸引力,我提交了关于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共享机制”的提案,建议整体考量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广州和深圳集聚了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总量的七成,港澳是国际人才的主要流入地,如果允许在粤港澳大湾区任意一地获得永久居留权或入选人才计划的国际人才在大湾区城市自由居住、工作,并在社保、医疗和教育等方面享受居住地居民待遇,可以大幅度降低人才跨境流动成本。
粤港澳大湾区已按下发展“加速键”,我将持续关注澳门及整个大湾区的人才培养、交流与共享,积极为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言献策,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业添砖加瓦。
(记者张文骁、通讯员王舒雯采访整理)
(责编:郝孟佳、孙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