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晚,一场经典电影主题音乐会在昆明剧院上演。这场凝聚多部经典电影配乐的音乐会,其美轮美奂的舞台效果和现场演奏完美融合,让听众身临其境、沉醉其中。
这场音乐会的演奏家之一正是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教研室教师、中国首位盲人小提琴演奏家张哲源。
(资料图片)
当一位盲人选择音乐之路时,有多少人会选择相信他?他又将如何在旁人的议论中坚持自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张哲源与小提琴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
早年经历:用双手去触摸、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世界
1991年,张哲源出生于云南。由于视网膜无色素病变,导致他自出生便无法用双眼“仰观天宇、俯察万物”。但这先天的缺陷,也同样成为他走上音乐道路的催化剂。在奋力用自己其余的感官去感受和拥抱世界的时候,他与小提琴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哲源自幼便对小提琴音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痴迷于高低音符交织出的不同世界,想象着这些世界里各种模样的人和物以及围绕他们发生的故事,竭力地想要触碰每一个作曲者的经历、情感和灵魂。渐渐地,他不再满足于聆听,他想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世界。
起初,张哲源的梦想得不到亲人们的认可。“与其不切实际地去学小提琴,不如务实地学一学盲人按摩来养活自己。”身边总有这样的声音。但他不肯妥协,他想要自己选择和掌握命运。他的父亲最终决定支持他的选择:“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容易,但你要明白你的选择是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如果想好了,而且愿意对未来担起责任的话,就放手去做。”
于是,张哲源从初中开始离开学校,回家专心练琴每天十个小时。“我学习小提琴是非常难的,首先最大的难题是认谱子的问题。”因为没有办法看五线谱,张哲源在学习小提琴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最简单的教材一条音阶,或者是沃尔法特的练习曲,我需要去找一位能懂五线谱的人给我念,我用盲文把它翻译下来,盲文是靠手摸来阅读的,所以我摸盲文的时候,就没有办法拉琴,我就得先翻译下来后再译成盲谱,然后手摸着把它背下来以后才能在琴上开始练。”
从张哲源13岁的时候开始,他每天除了练琴没有别的事情,痛苦的同时又让他感到非常幸福,他说:“因为这就是我的选择,我的热爱。我始终相信十三四岁真的开始对这个职业产生热爱以后,那么所迸发出来的潜能和能量定是不可估量的。”
求学之路:从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到中央音乐学院,再到谢菲尔德大学
2010年,张哲源考上了中国唯一一所官方的残障人士的艺术团体——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之后他开始跟着艺术团去世界各地寻访演出,截至目前已经出访演出近30个国家。
作为一个小提琴手或者小提琴家站上舞台,并且拥有稳定的工作,在很多人眼中,张哲源应该满足并“甘于现状”。但这时的张哲源却问自己:初心是什么?离那个当世界上第一位盲人小提琴演奏家的目标还有多远的距离?
这时他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辞去了文艺团的工作,去到中央音乐学院找老师上课。他知道,对他而言真正重要的是对于这门艺术或者是对这门乐器的热爱和追求。
那段日子对于张哲源无疑是艰难的,一个人孤身在北京,不想给父母增加负担,于是两年左右的时间里,他白天去音乐学院蹭课,晚上到后海、三里屯酒吧兼职拉琴,以此维持生计。
2014年,张哲源参加了中央电视台CCTV钢琴小提琴大赛,进入了全国前六强,这次比赛极大提升了张哲源老师的信心,也让他更加明确在专业上一定要潜心学习,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进行打磨。于是他在心里又默默作了一个决定,要到古典音乐真正的源头欧洲去学习。
“当时我是完全不会英语的,是零基础。”要去到欧洲,语言学习成为了关键,但是一些英语培训学校学费都特别贵,承担不起学费的张哲源开始了英语的自学之路,“那时盲人已经可以在语音软件的辅助下阅读一些文字了,我就找来新概念英语,第三册整整60篇课文,我从第一课puma at large到最后一课Too early or too late,从头到尾把整本书都背了下来。”
学习英语的同时,张哲源也没停下学习小提琴的脚步:“我非常幸运,有机会跟随我国杰出小提琴演奏家陈曦上课学习”。4年的时间,在张哲源生活中总共就两个任务,第一是练琴,第二是学英语。直到2019年,他考上了英国的谢菲尔德大学,只身到英国开始了硕士研究生的学习。
2019年,到了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张哲源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有了之前英语学习的底子和小提琴技艺的积累,张哲源的专业和学术成绩一直在班上第一名,他已经规划好学习方向,打算读完研究生然后继续在英国攻读博士。但是让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是,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暴发,这也改变了张哲源原本规划好的方向。
社会责任:承担社会责任是音乐人应有的担当
2020年,对于只身一人在异国他乡的普通留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我不知道还能不能回到自己的祖国,甚至担心第二天出门会不会就确诊感染了。”张哲源在担忧的同时,也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作为留学生虽然回不到祖国,但是不是也能为祖国做些什么?于是,他和班上的几个同学发起了一个慈善捐助活动。
“因为我生活的城市谢菲尔德市中餐馆非常多,国内疫情刚刚暴发的时候,有很多华人都希望为祖国伸出援手,我当时就找了我们班几个同学一起组成一个小组,举办了慈善募捐音乐会。”音乐会前,张哲源及小伙伴们提前联系好了英国专门做防疫物资的厂商,并邀请谢菲尔德当地的华人来到音乐会现场,通过现场慈善募捐的方式筹集善款,“我们筹集到了大概三四十箱防疫物资,并把这些物资直接寄回了武汉。”
在问到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时,张哲源表示,这件事情很重要,甚至比拿到学位还要重要,“因为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艺术家或者是音乐人,不光是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更要去承担起社会责任。北宋大家张载曾经说过: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人真正应该有的担当是什么呢?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回归校园:必将在教书育人这条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2020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毕业回国的张哲源来到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开始教授音乐史、音乐理论等课程。
在日常教学中,张哲源用专门为视力障碍人群开发的语音屏幕朗读软件编写教学材料,批改作业和试卷。由于这种特殊的获取信息方式,每次上课之前,张哲源都必须把教学内容转换成电子版文档,然后再用软件进行语音识别,最后再通过语音系统的辅助,反复聆听教学内容,直至把所有内容熟记于心,背到滚瓜烂熟。
“的确遇到了很多困难,毫无疑问,我是在探索一条全新的道路。”据悉,目前全国类似于张哲源这样的盲人大学老师不超过三个。正如鲁迅先生说的:“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路。”张哲源坚定地表示:我必将在教书育人这条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人生真正的成功并不在于你从出生就拿到了一把好牌,人生真正的成功在于即使生下来的时候拿到了一把坏牌,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勤奋和智慧,把这把牌打好。”这是张哲源特别喜欢的一句话,他始终相信,任何努力都能得到证明。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供稿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