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符晓波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在我们身边,新冠病毒仍在不断变异,各地局部零星感染情况时有出现,疾病危害仍然存在。未来,新冠病毒流行态势有哪些特点?应采取何种免疫策略?
8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的疫苗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国内知名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及疫苗研制学者结合疫情变化新特点,介绍我国新冠病毒疫苗研发最新方向及相关进展。
(相关资料图)
变异株小波浪式频繁流行
当下,不少人认为新冠疫情已经结束,社会接种更新疫苗株的意愿较低,也有人认为,新冠病毒正逐渐流感化。
对此,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夏宁邵教授认为,相较于流感病毒有季节性传播规律,新冠病毒变异株更替更频繁,与季节周期变化没有明显关系,流行态势更为复杂,未来人们每年感染新冠的风险可能高于流感。
“新冠病毒变异快、人群免疫力维持短暂,3年多以来没有迹象表明新冠疫情会发展为类似流感的积极性流行模式,更可能进入反复的小规模波浪式疫情新常态。” 夏宁邵表示,鉴于新冠的流行特征和疾病负担,公共卫生部门需考虑区别于流感的疫苗免疫策略,其中老年、慢性病等脆弱人群需要更高频次接种。
此外,已有研究表明,新冠重症感染对人体免疫系统、肺功能等会造成长久伤害,反复感染新冠病毒也会导致后遗症风险的增加。
“应对新突发传染病短时期内的大流行,疫苗还是最好的防疫策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研究所所长张政表示,当下有效应对变异株,及时接种疫苗完成既定免疫程序仍然必要。
疫苗研发指向广谱和黏膜免疫
“防止再次感染、多次感染需要更好的疫苗。”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陈凌坦言,当前获批上市或紧急使用的新冠疫苗存在痛点:绝大多数疫苗都不能有效阻断感染;所有疫苗的免疫保护持久性有限;因变异株层出不穷,突破感染情况常见,亟待研制一种能“提供更广泛保护”的疫苗,以预防所有变异株和几种不同的冠状病毒。
“高效、长效、广谱疫苗是防控冠状病毒的终极武器之一。”长期从事中和抗体研究的张政团队近期从病毒感染康复者中分离获得广谱高效中和抗体,这些抗体有望成为新一代药物及疫苗的靶点。“目前我们加大对长效广谱中和抗体的基础研究,以期尽快全面认识人体抗体反应的能力,为下一代新冠疫苗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
陈凌教授团队在鼻喷腺病毒载体疫苗研究中也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发现,非致病呼吸道腺病毒作为疫苗载体可模仿呼吸道病毒感染,有效构筑上呼吸道免疫屏障。研究人员认为,在灭活疫苗基础上,使用鼻喷腺病毒载体奥密克戎疫苗加强,有可能是预防感染,减少新冠病毒危害的最佳手段。
2022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对新冠疫苗研发提出改进建议,将广谱和黏膜免疫作为推荐改进方向。黏膜免疫正成为新冠疫苗研发新趋势。目前,全球有超过95个黏膜免疫新冠疫苗正在开发中,其中22个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目前已有6款鼻腔/吸入新冠疫苗获准使用,包括中国两款,俄罗斯两款,印度、伊朗各一款。
由夏宁邵教授团队研制的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病毒疫苗已于去年底获批紧急使用,此款疫苗也是全球首个获批进入临床试验的“鼻喷疫苗”。该疫苗三期临床试验显示,其对包括奥密克戎在内的各种突变株具有突出的广谱防护优势。(科技日报厦门5月9日电)(符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