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纵观历史,众多世界一流大学在时代洪流中与国家同频共振,并提供了诸多战略支撑。立足新时代,现代一流大学如何主动承担强国使命、进行战略性谋划是一个亟需深刻探讨的问题。以浙江大学的办学经验为例,一流大学应当把握时代变革契机,致力于思想引领和知识创新,通过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锻造战略性引领性科技创新力量、构筑全球学术影响力的人才群峰助力教育图强、科技制胜和人才引领,从而进一步推进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关键词:一流大学;教育强国;人才培养
一流大学是国家现代化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战略支撑,历史上众多世界一流大学都在与国家同频共振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如剑桥大学产生了理论力学体系和电子学理论等基础科学的重大成果,为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引领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现代一流大学应该如何发展、承担怎样的责任使命是一个值得探讨深思的问题。2023年6月,浙江大学发布了《使命愿景红皮书(2023版)》,提出了具有浙大特色的办学使命,即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致力于思想引领和知识创新,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卓越贡献。
一、教育图强: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教育是一所大学的根本,无论时代如何变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始终是高校的职责所在。当前,无论是AI技术还是ChatGPT,无外乎是数据、算力以及算法的迭代发展。高校培养的学生应当是能掌握并且运用这些现代工具、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卓越人才。
从基础学科规律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学科包含数理化、天地生等,以获取新知识、揭示新规律为目的。基础学科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源头。如磁共振科学技术的发展,归因于物理学、化学、生理医学等方面的重大理论突破,并催生了千亿级别的磁共振成像与谱学产业。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三方面支撑。从人才维度来看,大学应当培育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质疑与批判精神。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宣言中提到的,“高校必须培养学生能够分析社会问题,寻求问题解决方案,使学生掌握有效表达能力、创新和批判性分析能力、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从教育者维度来看,大学应当拥有言传身教、精神感召的学术大师,提供学知识、做研究的一流平台,以及包容创新、崇尚创新的创新氛围。从政策制定者维度来看,教育应当避免急功近利,系统性长期支持,多元化投入,进一步健全基础学科研究人才的评价机制,支持新型高水平研究机构建设发展等。
以浙江大学为例,我们建立了从中学到研究生阶段的长周期贯通培养模式,不断深化大学中学贯通、本博贯通、科教贯通、产教贯通、学科交叉贯通等,助力学生在多平台、多领域提升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研究能力,加快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与此同时,我们鼓励学生在创新发展中推进创业转化,建立了全链条创业体系。
一是激发创业意识,学校设有154门通识课程、编写了16部教材,打造了“创业基础”MOOC课程,年访问量超过千万;设立了全国首个创业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开展了中美法联合培养全球创业管理硕士生项目等。
二是培育创业技能,学校入选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了30个院级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开展了75大类140余项学科竞赛,设立了20余个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深入推进产学一体,加快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开展了18个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卓越培养项目等。
三是对接创业融资,学校利用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紫金众创小镇、全球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孵化创业企业,开展校友创业大赛,通过校友设立的投资机构等汇聚资源,助力企业融资发展。
四是推动创业公司落地,学校提供强大的项目技术、创业辅导等,对接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咨询、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代理记账、法律咨询、财务规划、税务筹划等服务。
二、科技制胜:锻造战略性引领性科技创新力量
当今世界进入大科学时代,前沿性、颠覆性和非对称性创新日新月异,科学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学科交叉成为重大科技突破的重要趋势,基础研究愈发成为解决核心技术的关键推动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加速创新范式演进。一流大学应当紧紧围绕“四个面向”,坚持有组织科研和自由探索并重,强化战略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成为重要创新领域的领跑者、新兴前沿交叉领域的开拓者。
以浙江大学为例,一是强化基础研究,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支持关键核心技术背后的基础研究、大团队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推进国际大科学计划。二是加强科技攻关,在重大领域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关,整合优势力量承担国家研发任务,积极培育重大成果。三是打造国之重器,建强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医学中心等重大创新基地。四是推进交叉会聚,实施面向2030的学科会聚研究计划,推动文理交叉、医工信交叉、农工交叉、医药联动。如学校成立了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汇聚了包含工科、理科、信息学科以及人文学科在内的多学科交叉团队,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脑科学交叉研究平台,研制成功我国首台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类脑芯片的类脑计算机,同时也是目前国际上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
三、人才引领:构筑全球学术影响力的人才群峰
一流人才是引领科学中心转移的风向标,世界的科学中心首先是世界的人才中心。16世纪以来,全球先后形成5个世界科学中心。一是16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科学发展。二是17世纪的英国,产生了牛顿、波义耳等科学大师,开辟了力学、化学等多个学科。三是18世纪的法国,基础学科在这个时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四是19世纪的德国,产生了爱因斯坦、普朗克等一大批科学家,创立了相对论、量子力学、细胞学说等重大科学理论。五是20世纪的美国,产出占同期世界总数60%以上的科学成果,集聚了全球近50%的高被引科学家。《全球人才流动趋势与发展报告(2022)》指出,世界主要国家的人才竞争力指数旗鼓相当,亚洲国家跟欧美国家人才竞争实力平分秋色。
面向未来,一流大学要营造以人为本的最优人才生态环境,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人才真正“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有发展”。因此,浙大面向不同人才群体,提出了拉高标杆、分类培养的思路,对各类人才精准施策、精心培育。以浙大数学学科发展为例,学校结合国际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打造了数学高等研究院“人才特区”,通过营造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赋予充分独立的自主权力、完善激励评价制度、提供个性化服务等,取得了一批引领世界的标志性成果。
【杜江峰,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