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贵州“村超”现场。(图/新华社)
湖北日报评论员 张双双
近日,首份《全国“村字号”文体活动情况报告》发布。报告显示,全国“村字号”活动类型多达24种,去年全国农村累计举办各类文体活动超过220万场,农民参与率超七成。这些从田间地头生长出的“村字号”,以各美其美的鲜活姿态,织就美美与共的乡村图景,成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扇窗口。
各美其美的“村字号”,是乡土特色的尽情绽放。没有千篇一律的模板,只有因地制宜的巧思:榕江“村超”把侗族大歌唱进中场,台江“村BA”用糍粑、腊肉作奖品,印江“村戏”将非遗故事搬上戏台,三都“村马”让跑者穿梭在苗寨山水间。这些活动带着泥土的温度,藏着村民的心意,不是刻意打造的网红IP,而是日常热爱的自然流露。就像贵州“村T”让苗族百鸟衣撞上现代剪裁,福建长乐游神民俗让傩戏面具融入街头潮流,每一个“村字号”都扎根本土文化,把村庄的故事、村民的情怀唱出来、演出来、赛出来,让不同地域的乡村魅力各放异彩。
美美与共的“村字号”,是多维价值的共生共荣。在经济层面,“农文体旅” 融合催生显著效益:去年 2200 余场 “出圈” 活动带动 130.9 亿元经济效益,“十四五” 期间累计预计突破 436.1 亿元。“村超” 带火周边民宿,“村厨” 盘活地方特产,“村马” 激活乡村旅游,形成 “活动热” 带动 “经济活” 的良性循环。在社会层面,“村字号” 更是凝聚乡土的纽带。村民从赛事筹备到活动组织,在协作中凝聚共识;从文化观众到活动主角,在民俗传承与创新中重拾文化自信。这种 “活动聚人气、文化聚人心” 的效应,让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同频共振,诠释了 “美美与共” 的深层内涵。
“村字号”文体活动,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乡村落地的鲜活实践。它拒绝套用城市文体活动模板,始终以乡土文化为根基,不搞千村一面的统一设计,而是让每个村庄从自身民俗、山水、人文中汲取养分,将侗族大歌、苗族百鸟衣等地域特色融入活动,催生出各美其美的文化繁荣,守住了乡村的根与魂。它重塑了农民的角色定位,让农民从乡村振兴的“旁观者”转变为文化实践的主体,再成长为产业发展的主人、治理创新的主角。既激活乡村经济又凝聚乡土共识,生动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理念。
“村字号”的文化浪潮正在中国大地奔涌,有的村庄办起“村书”读书会,有的探索“村画”文创路,有的打造“村酿”品鉴节,随着“村字号”不断延伸价值链条,将有更多乡村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密码,让中国式现代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图景愈发壮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