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上接城市、下连农村,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省委提出,要把美丽城镇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突破口,完善城镇功能、彰显城镇特色、强化城镇统筹能力,以镇带村、镇村联动,加快走出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努力打开乡村振兴的新天地,根据我县首轮三年行动计划安排,今年完成亭旁镇文旅特色型省级样板镇创建,珠岙镇、浦坝港镇基本达标镇创建,启动海润街道山区县县城美丽城镇样板镇创建。为稳妥、务实、高效推进这项工作,三门县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党建引领聚合力。要始终加强党的领导,把美丽城镇建设作为全体党员干部政治态度、政治自觉的考验,作为对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检阅。要超前谋划工作方案,在干群思想统一、政策宣传、项目推进等环节上,都要将党的意志、党委的意图准确、彻底地贯彻好。领导小组是“司令部”,要系统抓好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特别是要注重与“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低小散”行业治理等现有工作保持有序衔接,发挥整合效应。县美镇办是“参谋部”,要进一步整合和充实办公室专业力量,确保制度完善、人员到位、精力集中,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各主要牵头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强政策要素保障,强化技术服务支持,既独立负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又积极主动地配合好全局性工作。各乡镇(街道)是“战斗员”,要落实属地职责,配齐配强力量,全力推进、保质保量各项整治任务。要将美丽城镇建设纳入相关村社干部的年度考核内,通过“头雁领航·村村竞赛”活动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党建引领、网格治理”明确广大党员的工作任务,实现每名党员干部有任务。同时要借助“社区吹哨、党员报到”制度,让机关干部下沉一线参与美丽城镇建设,全力做好创建工作。
二、对标考核抓规范。对标《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评价办法》,紧扣“五美”“十个一”基本要求,进一步细化任务,落实责任,通过时间倒排、任务倒逼、责任倒查,迅速形成“人人肩上有担子、项项工作有着落”的良好态势,确保完成创建目标。一要加快项目推进。科学统筹建设项目的内容与时序,牢牢把握项目建设要求,狠抓项目进度及工程质量,同时提前谋划迎检路线图,确保检查线路上各个项目按期完成,成效明显。二要提前谋划准备。借鉴以往创建经验,指导今年拟创建的乡镇(街道)提前梳理准备台账资料。各乡镇(街道)必须落实专人,建立考核迎检专班,对标考核办法,明确任务分工。提高各相关单位在平时工作中就留意相关佐证资料的收集,特别是要求拍摄现场照片的、写说明材料的、画点位分布图的,确保在考核上传资料时应有尽有。三要巩固整治成果。对已经达标的小城镇要继续持续跟踪督查,防止反弹。要深入剖析,及时发现总结各地的好做法、好经验,加强对典型的宣传推广,展示精品城镇及重点项目成果,助力全域景区建设。
三、挖掘资源创特色。特色风貌是小城镇永恒的生命力,美丽城镇建设重视历史传承与保护,内涵提炼与挖掘,既不是简单粗暴地拆,也不是千篇一律地改。一要坚持规划引领。实施规划设计“回头看”,发挥驻镇规划师作用,开展规划专家团队下基层送服务活动,推进规划设计到重点街区、重点地段、重点节点开展实地指导检查,帮助乡镇(街道)挖掘本地产业、文化、自然生态特色,提炼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将这些文化特质以设计、符号、标志、标语、识别色等各种形式体现在小城镇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中,提高美丽城镇的文化辨识度,增强美丽城镇的文化认同感。二是挖掘本土文化及建筑材料。深入挖掘我县传统历史文化和民间技艺,注重保护与传承,并在建设中坚持“废物利用、就地取材”原则,注重乡土材料,发挥乡村建筑工匠作用,以环境整治、文明创建、多元融合为主,让项目建设锦上添花。三要积极研发文创产品。在推进全域美丽城镇建设过程中,将挖掘整合文化资源与研发文创产品相结合,积极引进并推进打造集文化体验、文物保护与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研发、推广与销售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让群众在文创消费的过程中享受文化、了解文化,让文物“活”起来,从而带动美丽经济发展。
四、健全机制保长效。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必须在强化管理上下功夫,着力构建建管并重、以管为本的长效机制。一要考评化管。健全县、镇两级常态化监督考评机制,严格落实奖惩制度,强化对考评结果的运用,建立问责追责机制,层层传导压力,像钉钉子一样把小城镇管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着力提高洁化、序化水平,推行综合执法,推动重心下移,加强网格化治理,实现精细化管理。二要智慧化管。坚持数字赋能基层治理,积极整合“四大平台”,建立多网合一的城镇综合治理信息平台。进一步创新推广“智慧城管”“智慧交通”“雪亮工程”等管理手段,建成覆盖全域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网络,实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第一时间反馈问题”,全面提升城镇管理水平。三要整体化管。积极借鉴创国卫、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完善小城镇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既要大力整治看得见摸得着的外部环境要素,更要着力解决小城镇居民在生活习惯、文明素养和乡风民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升小城镇整体文明水平,改善小城镇内部软件环境,做到“面子”与“里子”整体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