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镇海中学图书馆陈丹红老师在整理三楼师生借阅厅时,发现《蒋勋说红楼梦》一书中夹着好几张纸,细看,每张札记上都是一个细心阅读的故事。留下札记的共有五名同学,多是阅读有感,也有同学看到“前辈”心语,进行了“跨越式交流”。
第一份读者留言写道:近来在重温《红楼梦》。刚看到的是秋爽斋偶结海棠社。《红楼梦》里向来以诗见人性,因此海棠社初次众人赋诗,不论是哪一首,其背后蕴含的哲理都足以发人深省。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这是极工整的对仗,看到“有”就想到“无”,在生命中要看到两个极端的对立,也有提高的可能,否则容易偏执。
第一位留言的同学写完后,不知道隔了多久,又一位同学借阅此书时看到了,便“悄悄占用上一个人留下的纸”继写道:①现在每晚听电台,每天过了10点后大约十分钟,90.4里有蒋勋在里面说红楼。感觉有一些书中的章节被忽略了,有些跳跃,但看书配上听声音,效果还是非常好。有时候迷迷糊糊,有时心力交瘁,有时竟成了红楼中的众生。大梦初醒三更天,隔窗换世失旧年。究竟是红楼,还是现实。无从知晓。②现在看书还是不喜黛玉,然喜阿凤与袭人,也未知之后如何。③也不知是第几人借此书一阅,若是第二十,便窃喜之。④悄悄占用上一个人留下的纸。⑤红楼多好诗。落笔时间为2017.12.27。
第三位留下文字者写下了自己阅读感受的变化,认为《红楼梦》有两个地方最可读,“一为细节,一为诗词。诗词流露人的心事,细节体现人的性格。”并在搁笔之前写道:“行文至此,该搁笔了。若逢同好之人,借阅此书,见此文,得会心一笑,则深以为幸。”时间为2018.1.22。
2020年11月23日,又有一读者留言,“来去匆匆,明几何者孰?明之又几何?或为‘剥落得一番,即得一番清明’乎?愿:出入平安。”
到了2022年1月12日,第五位读者前来“对话”。他表示被书吸引,看到前面人留下的文字,有感而发,“翻开书本的小确幸,就在文字间传递下去,以后若有接续下去的或有共鸣者,则深以为幸。”
镇中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图书馆亦然,这种无声的传承,便是最好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