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职业正文

种下良好师生关系的种子,才能开出爱与美好的花 | 关注

2022-04-26 12:56:40 人民教育

民小编说

班级中总有一些孩子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和关心。但各位老师是否有时会觉得无从下手,想关心却不知如何迈出第一步?希望今天这篇文章能带给你一些启发——

从我带班经验来看,很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是从“手机依赖”和“游戏成瘾”开始的。但在家长看来,孩子爱玩手机和游戏太正常了,大人能管住就好。可问题就在于,在爱玩手机和游戏的一大群孩子当中,总会有那么一小部分渐渐地不太愿意上学了。如果进一步观察,在这部分“拒绝上学”的孩子中,有相当比例的孩子出现过“非自杀性自伤”的现象。而家长和教师往往要等到亲眼看到这些伤痕之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到处求医。但此时的孩子往往已经得了所谓的“空心病”,丧失了对生活的乐趣。

因此,对班主任来说,要具备敏锐的觉察能力识别班级里的心理“特殊学生”。如刚接手新班的班主任,如果发现某位家长和你联系的频率远高于其他家长,并且在沟通过程中常常欲言又止、闪烁其词,他的孩子也许就有些“特别”之处。在分寝室、排座位时,不止一个学生对班上某一位学生表现出明显的抗拒或排斥,那这位学生身上或许就值得特别关注。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开展班级活动,探查学生心理动态。比如我经常组织学生共看节目“奇葩说”,对辩题发表看法,而我则重点关注每个学生的具体表现,观察和尝试解读他们对各种“观点”的态度、面对“观点冲突”时的反应、当被接纳或被反对时的反馈机制、作出评价时的思考方式等,推测所有这些表现背后可能的心理诉求。

一般而言,通过上述方法,大约在一个月之内我就能大体掌握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并在心里对个别有“特殊”之处的学生做出“标记”。“做标记”不是“贴标签”,只是为了提醒自己在面对这些学生的过程中保持更多的耐心和谨慎。

“特殊学生”是如何“长成”的

若要对这些学生有所作为,我们首先要想明白一个问题——这些“特殊学生”是如何“长成”的?我发现,排除一些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偶然、突发性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之外,这些孩子身上大致会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

一是家庭内部关系淡漠或紧张。每一个特殊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特殊的家庭。作为老师,我们见到过太多这样的案例,家长对孩子关爱缺失、期望过高、控制欲太强……家庭原因往往是学生出现问题的根源。

二是同伴关系疏离或失衡。随着学生渐渐进入青春期,同伴关系将对学生的生活品质产生极大影响。女生能否找到同伴陪着上厕所?男生能否找到伙伴一起打篮球?有没有异性向自己表达好感?在家长或老师那里受了委屈,有没有同伴及时声援、给予安慰……这些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事。在我的经验中,一个学生哪怕成绩再差,但只要他能有一两个好朋友,下课可以陪着他一起笑一起闹,一般不会出什么大问题。但若一个学生,从来都是独来独往,被所有人拒绝,即便他学习成绩再好,也是一个潜在的“危险源”。

三是学业压力超过正常范围。通常情况下,学生的问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自己缺乏正确判断,总是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在不断体验挫败感的过程中渐渐迷失了方向。另一种是家长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当孩子的自我意识觉醒,学习上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很大的情绪反弹。

四是无法正确面对成长焦虑。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向内在的,即学生要面对自己生理与心理上的巨变,能否及时理解、适应、接纳。例如,每个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面对自己身体上的变化都会有不适应的过程。面对网络上各式各样的性暗示、面对同伴间或明或暗的性话题、面对自己突如其来的性冲动……如果没有系统科学的青春期性教育,所有的问题都要依靠他们自己摸索答案,所有的压力都要靠他们自己慢慢消化,实在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当然,这个阶段也常常涉及“我是谁,我要成为谁,我如何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问题,这其实也是青春期自我同一性的建立问题。二是指向外在的,即如何重建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同伴关系。例如,常常会有学生问我:“父母对我的爱是有条件的吗”“这个世界有没有我,会不一样吗”“为什么我会觉得越长大越孤单呢”?所有这些问题,其实也是如何认识并建立“自身”与“世界”之间的联系的问题。

建立关系是陪伴“特殊学生”

成长的第一步

我们常常认为,孩子的问题是“学习问题”,其实不是,所有问题的源头都是“关系问题”。教育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关系—兴趣—规则”。所谓的“学生管理”永远不是“管起来”“摁下去”,而是“建立关系,激发自尊,传递善良,遇见爱与美好”。

与“特殊学生”建立关系,大致可以分三步。

一是表达态度。班主任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电影分享、德育讲评、工作布置、表扬批评等)在班级范围内公开表达自己对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社会事件或校园事件的观点和态度。在这样的表达中,内容和结论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是一个充满善意、能够包容、情绪稳定、理性客观的人。例如,当我们和学生聊起“明星、爱豆”这样的话题时,千万不要一脸不屑、全盘否定,而是要展现自己开放的心态。

二是寻找话题。在对“特殊学生”有了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我们就可以创造机会与他们进行个别沟通。聊什么话题不要紧,怎么聊才是关键。我们可以从平时观察到的某些细节入手,从学生的内心诉求入手,表达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和欣赏。这个过程中,真诚与克制的态度相当重要。既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诚意,又不能急于求成,给他们太多“被期待”的压力。

三是达成共识。沟通不能只有一次。无论第一次沟通是否顺利,我们还是要在后续的工作中极其耐心地慢慢深入、不断推进,从而在一次次貌似无心的“闲聊”中不断与学生交换看法、试探底线,并努力寻求突破,逐渐达成共识。例如,某位学生总是回避参加集体活动。在与他的沟通中,我首先向他表达了自己的理解:“这不是原则问题,我可以接纳。”接着,我慢慢了解他回避的原因:“是因为觉得活动无聊?是因为没有合得来的同伴?是因为担心自己表现不出色?一直以来都是如此吗?有没有例外?”再后来,我建议他以“观察员”的身份旁观班级活动,并在活动之后听他分享“观察感受”。最后,我邀请他帮我为班级的活动出谋划策,而他居然没有拒绝。显然,我们已经在为同一件事情努力了。

让学生感受安全、温暖、快乐

对“特殊学生”的关照,仅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真正能够持续影响学生状态的一定是学生所在班级的氛围。而班主任对人对事的态度往往是班级氛围的主基调。这里,班主任常会面对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跟其他学生解释这个孩子的“特殊”?二是如何对“特殊学生”提出基本要求?一般而言,我会挑选一些合适的时机与全班学生分享一些“自己或别人”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会有“走偏了”或是“走窄了”的时候。当身边有人因为各种原因暂时无法和大家“步调一致”时,如果你可以陪他一程、拉他一把当然好,如果做不到,就保持距离,保持善意。

另一方面,面对“特殊学生”我也不会全无限制,保证人身安全和尊重基本规则是我的底线。通常,我会在与他初步建立了关系之后,这样向他表态——“老师能够接纳你的特别,体谅你的困难,也愿意等你一点一点作出积极的改变。但有两件事必须得到你的配合:一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你都要努力保证自己的安全,不能做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二是作为在校学生,我们必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这是一所学校得以正常运转的根本保证。当然,如果你觉得这两条中的任何一条做起来有困难,我也能理解,但一定要事先说明,我们再商量解决办法。”良好班级氛围的营造绝不是朝夕之功。它就像一锅老汤,需要烹饪者用足够的耐心和用心慢慢熬煮。我们要在各种班级活动和师生相处的点滴细节中,让学生慢慢意识到——体谅、包容、欣赏、成全这些品质,既是美德,更是能力。

事实告诉我们,陪伴“特殊学生”成长,绝不是只要付出必有收获,它通常时有反复、辛苦漫长。除了充分发挥自己和班集体的力量,班主任还要记得保持紧密的家校联系。对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以及每次与孩子沟通的内容,我们都要及时、全面、诚恳地与家长沟通。此外,要借助校内外的专业力量。“特殊学生”的情绪、状态往往处在高度不确定的摇摆起伏中。绝大多数班主任毕竟不是专业的心理工作者,无法对学生的许多“关键信号”作出及时反应,需要坚持学习并主动借助专业力量,与校内外专业的心理老师一起,通过各种方式关注他们、帮助他们。

有人问过我一个问题:“对于班里的‘特殊学生’,班主任究竟要做到什么程度才算足够?毕竟我不是他一个人的班主任,我还有整整一个班的孩子要关照呢……”这是一个好问题。我给自己的答案是——首先让他们感到安全,让他们在班级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自在、从容。其次,尽量让他们感到温暖,让他们觉得“周围的人还是挺喜欢我的”。最后,努力让他们获得快乐,让他们的嘴角偶尔会扬起些笑意,让他们的眼睛里不时闪出些光芒。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湖州中学)

文章作者|樊晓薇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2022年第5期

微信编辑|宋佳欣(樊晓薇)

关键词: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语言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