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学科定位、队伍建设、学科平台
“双高计划”提质增效的三个着力点
作者:梁成艾(铜仁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教授)
“双高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出台的一项旨在全面提升高职教育办学和育人质量、充分彰显高职教育特色的重点工程。自2019年出台以来,“双高计划”已在资金保障、人才培养、支撑引领、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产生了一定的撬动效应。
然而,在“双高计划”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对这项计划的重要性和前瞻性认识不足,部分院校出现了“双高计划”建设方向欠明朗、建设特色不凸显、建设前景难预测等问题,影响了其“引领带动职业教育发展,成为支撑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之战略目标的有效达成。面对全新挑战,现急需构建以职业学科建设为抓手的“双高计划”提质增效长效机制。
其一,构建以职业学科定位谋划为着力点的类型转换与调整机制。职业学科是以“职业为导向,利用知识尤其是技术知识成果解决职业岗位中关键问题的学科”,包括技术类学科和非技术类学科两大类,其中技术类学科是主体。“双高计划”的建设重点也在于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与技术类学科建设的逻辑旨归高度吻合。为此,要紧扣国家重大战略要求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构建动态灵活的办学类型转换机制。精确把握办学方向,科学规划学科结构,推动单一功能类型高职向多功能类型高职发展、学科单一高职类型向多科性或综合型高职类型转移,以增强高职院校办学活力,促进高职院校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围绕办学定位和市场需求,构建紧跟产业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聚焦现代产业和新型行业,制定学科专业建设与调整规划,凝练学科特色,推进优势传统学科与前沿交叉学科深度融合,打造地域特色鲜明、技术优势凸显的职业学科群,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与招生、培养、就业整体联动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治理有序的“双高计划”提质增效发展格局。
其二,构建以职业学科队伍建设为着力点的人才汇聚与生发机制。高水平双师队伍是“双高计划”的重点建设任务,也是职业学科发展的关键之一。因此,首先要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建构适应职业学科发展的人才集聚机制。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职业学科专业群的发展需求,以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为着眼点,革新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模式,健全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法规,构筑集聚优秀技术技能人才科研创新高地,引进一批国际领先或国内一流水平的优秀人才,在主要科技领域和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培育一批高层次学科带头人、高技艺人才及创新团队,夯实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其次要创新服务理念,重视产科教融合和创新创业,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生发机制。要以“双高计划”为发展机遇,做好职业学科创新团队愿景规划,选拔和培养好职业学科创新团队带头人,组建职业学科人才梯队,凸显带头人“传、帮、带”作用,形成职业学科技术技能人才建设合力。构建尊重知识创新、技术突破、理念先导等价值要素的收益分配机制,落实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奖励政策。完善以创新水平、质量效应、贡献程度为引领的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提倡团队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建立健全改革创新机制及灵活高效的职级进阶制度,打造尊重人才、用好人才、发展人才的政策环境,解除被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持续激发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创业动力,形成有效的“双高计划”提质增效发展格局。
其三,构建以职业学科平台搭建为着力点的多方联动与融合机制。学科平台体现一所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双高计划”建设重点在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创新服务平台的打造,本质上就是职业学科平台建设。因此,一要抓住战略机遇,构建校政企有效联动机制。鼓励职业院校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瞄准科技前沿和新兴领域,积极与政府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沟通交流,签订深度合作协议,通过助力地方政府、工厂企业研发技术攻关项目及转移转化研发成果等方式,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企业要求紧密结合,通过校政企合作共建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研发基地等方式,建立一批水平较高、特色鲜明、层次清晰的职业学科发展平台,促进不同学科同频共振,助力职业学科新旧动能转换。二要创新管理体制,重视评价激励和成果转换,构建适应创新服务平台搭建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通过修订学科平台管理办法、优化学科平台生态环境、改进学科平台考核方式等渠道,创新职业学科平台管理机制,搭建优势明显的多学科背景创新平台,促进职业学科平台深度融合。改革职业学科平台评价激励机制,推进职业学科平台的科学规划、资源整合,增强职业学科团队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聚焦地方经济建设与产业发展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纽带,以产学研联盟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手段,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推动科技成果创新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梗阻”问题。参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学科运作”范式,构建产学研平台深度融合运行机制,促进政府机关、行业企业、科研院校职业学科平台同频共振,形成促进产学研平台深度融合的机制合力和资金效力,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提供科学保障。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23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