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职业正文

百事通!安康市石泉县:耕读园里育新苗

2022-11-24 17:13:18 陕西日报

11月16日,安康市石泉县城关三小二年级学生李俊逸正在参加“喜获丰收——小推车运红薯”项目的比赛 。记者 郭妍摄

记者 郭妍 通讯员 许启军


【资料图】

安康市石泉县城关三小立足县域乡土文化,发挥农耕传统优势,以耕读文化为引领,把耕读元素融入学校环境及教育教学全过程,拓展劳动教育内涵和外延,努力培养“勤四体、分五谷、晓知识、行善美”的“耕读好少年”。

耕以健身 读以明理

推车运红薯、挑筐运白菜……11月16日至17日,石泉县城关三小举行了农耕趣味运动会,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置了多个比赛项目,融农耕、农情、农趣于竞技体育。学生们在寓教于乐的体育竞技中传承耕读文化,学习农业知识,掌握劳动本领,享受运动的快乐。

四年级学生张耀东兴奋地说:“在去年的农耕趣味运动会上,我削土豆获得了全校第三名,今年在包饺子比赛中又获得了第二名,我特别开心!”

走进校园,教学楼上“耕读传承成栋梁”“耕以健身 读以明理”几个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特色鲜明的二十四节气主题文化墙上绘制着春种、夏作、秋收、冬藏的劳动场景和充满乡土气息的农具,展示区中有师生们创作的耕读文化作品,红领巾广播站中播报着耕读小故事……让人时时处处感受到耕读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学校还创编了‘二十四节气手语操’和融诵读、节气歌、武术于一体的‘耕读大课间操’,师生们每天都会在大课间进行展示。”校长朱成芹介绍。

为充分营造“脚沾泥土,手捧书香”的育人德育场,学校利用校内空闲场地开辟了“开心农场”,各班认领“责任田”。孩子们在专业学科老师以及有劳作经验的家长指导协助下,播种、施肥、捉虫,学农事。学校还推出了集“种植+观赏+学知”为一体的劳动体验,引导孩子们在劳动实践中观察生活。孩子们通过参与劳动陶冶情操,学习劳动技能,增强动手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释放学习压力。

学校学生成长中心主任王静介绍:“种植区内共有30多种花卉、蔬菜、瓜果,校园内四季有花、三季有果,学生能够在劳动中体验农耕文明,懂得奉献和收获。”

磨砺品行 绽放童年

为使学生对耕读文化有所了解,学校编写了《这就是24节气》《小青苗》《耕读娃成长行动》三套校本教材,采取“优选+外聘”的方式重组师资力量,围绕“耕德、耕智、耕健、耕艺、耕技”五大核心,按照“主题+个性+拓展”的思路,开设了“笔耕”书法、“言耕”诵读、“食耕”烹饪、“植耕”种植、“力耕”体育等20多个特色社团。学校坚持一月一主题,开展“金色丰收节、菊香飘满园”“耕读娃大闯关”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在日常教学中,学校将“农事劳动”与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并围绕二十四节气、依据农时组织安排学生参加农事劳作。学校开设种植、木版画、烹调社团,开辟校外实践基地,引导学生跟着节气的节奏生产生活,懂得“顺天、守时、宜取、和谐”的自然法则。

学校设置了各种劳动服务岗位,通过“班级岗位劳动竞标”“校内志愿服务”等活动达到人人有事干,人人都会干,并编制了《家庭劳动清单》,每月从“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评选“校级劳动达人”和“全能耕读达人”。

同时,学校充分挖掘本土博物馆、蚕桑馆、根雕馆中的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并加强村镇协同,开辟学校种植基地;聘请高级农艺师为指导专家,指导学校开展田间劳动,形成了以学校劳动为基础、家庭劳动为延伸、社会实践为补充的劳动教育新格局。

“孩子以前连杂草和蔬菜都分不清,现在每逢假期,能主动帮助我们收菜籽、挖土豆、摘草莓,家里来客人了还能做四菜一汤……”六年级学生周歆芮的爸爸欣慰地说。

“我们将抓好三个课堂,落实‘双减’政策,让教育在精耕细作中回归自然,让每名学生在释放天性、舒展个性、磨砺品行中绽放自己的精彩童年,着力培育具有耕读情怀的时代新人。”朱成芹对学校的劳动教育满怀信心。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语言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