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县赤溪镇石塘村,一个大渔湾畔的小渔村。村里祖祖辈辈都靠打鱼为生的村民们,去年头一回领到了一笔小几万的土地租金。村书记杨学恳打趣说:“赤脚渔民也吃上了‘新能源饭’哩。”
杨学恳所说的新能源,是去年启动建设的中核苍南藻溪赤溪8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项目依托农民手中的土地,在群山间架起连排的光伏矩阵,土地租金五年一付。去年,石塘村有200多户农户收到了租金,平均算下来,每户一年增收几千元。
在“农光互补”的项目中尝到“甜头”的赤溪镇,已着手酝酿大渔湾“渔光互补”风力发电项目。早些年还处于“围海造城”与“退垦还海”漩涡中心的大渔湾,如今在不断探索着“人海共生”的许多可能。
彼时,苍南人从未想到,当初守住的这一片海,会在未来有一天成为推动发展的“新蓝海”。丰富的海洋资源,为苍南引来了总投资1200亿元的三澳核电,并由此打开了“核风光水蓄氢储”清洁能源全产业链的发展通道。
一场十年博弈
赤溪镇流歧岙村村书记兰准平至今记得,2009年底,大渔湾围垦开工典礼上热闹的景象。这一项目总规划面积超两万亩,围堤约6543米,计划打造一座滨海新城。
靠山面海的地理环境,给苍南树起了天然的发展屏障。围海造地,在当时承载着“发展的梦想”。
可现实并不顺利。2008年,苍南县正式启动大渔湾围垦规划,并获得国家海洋局批复。在2010年到2015年间,曾“两进两出”围垦工程指挥部、现任苍南县人大三级调研员的姜祝成依然记得当时的另一种声音:“祝成啊,大渔湾围垦这件事,你什么都不做,就是最大的作为。”
姜祝成“两进两出”指挥部,也就是大渔湾围了停、停了围的波折史。
近日,记者在苍南见到了姜祝成。据他回忆,项目第一次按下“暂停键”,是在2011年9月。直到两年后,苍南县成立海涂围垦工程建设指挥部,大渔湾围垦工程才重启。再次出任项目指挥的姜祝成,这一次,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这一年,“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始冲击人们的发展观念。姜祝成耳畔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围垦填海,势必会对大渔湾的生态环境造成永久性的破坏。”
围还是不围?两种声音愈发尖锐。当了7年苍南县海洋与渔业局局长的张贻聪,多次向上级部门请示,希望保留大渔湾。他的理由是:大渔湾围垦仅海洋生物就将损失近1900吨,鱼类、甲壳类等近百种底栖生物将会消失,海水富营养化、出现赤潮的可能性将会增加。这本“生态账”不划算。
掂量这本“生态账”的,还有苍南县委县政府。“生态环境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再不能走粗放发展的老路。”2017年,当地主要领导的一席话,为这场长达十年的博弈画下句点。
极尽渴望发展的苍南人,这一次,选择了人让海。
生态账和经济账
保住大渔湾,对张贻聪来说,是他在任内所做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另一件同样重要的事,就是“蓝色海湾”工程——推进海岸线整治修复,推行养殖用海体制“三权分置”改革。前者是继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而后者是为了发展生计。
平衡好“生态账”和“经济账”,苍南县开始有了更多探索。
2018年,在“蓝色海湾”工程的基础上,苍南谋划了全长168公里的黄金海岸带,串起沿浦、霞关、马站、赤溪、金乡、大渔、炎亭等乡镇。
这条海岸带,是苍南倾力打造的全域旅游精品线。正如苍南旅投集团董事长陈庆赞所说:“这条海岸带,串起的是珍珠,带动的是消费。”
赤溪镇新东村80后小伙陈合足,放弃了在温州服装厂的工作,回到家乡在村里睡帐篷睡了三个月,决心在海岸带上打造露营基地。
“靠海吃海”的新一代,谋生的方式与父辈有了很大的不同。
这种变革,也在苍南县的发展决策中,悄然出现。
168海岸带的沿线,布局着丰富的新能源资源。如何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后发优势?站在一幅苍南县交通能源项目分布图前,县发改局副局长李求泼感慨道:“苍南对清洁能源产业的布局,至少有十年了。”
人们的记忆被拉回到2007年。这一年,浙江三澳核电项目进行选址踏勘。十三年后,2020年12月31日,浙江三澳核电项目1号机组主体工程正式开工。作为苍南乃至温州历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三澳核电无疑为地方发展打开了一个清洁能源的“新风口”。
打造“全国清洁能源示范地”,被列入了苍南县“十四五”的发展目标。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核电的落户与苍南的海洋资源禀赋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某个角度来看,当年大渔湾退垦还海,对清洁能源产业的打造,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算着“生态账”,追着“经济账”,作为浙江山区26县之一的苍南,在曲折的探索中,似乎触摸到了发展的“大动脉”。
风从海上来
距离168海岸带长沙村段30公里开外的海面上,全省最大的在建海上风电项目——华能苍南4号海上风电,有望于今年上半年竣工。届时,电从海上来将照进现实。
华能苍南海上风电项目前期工作负责人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该项目。“苍南具有无可比拟的海风资源优势,但是浪涌大、施工条件差也是趋于极端的。”按照最初专家们的意见,苍南要建设海上风电,至少等20年。
凭借“磨一剑”的韧劲,苍南硬是把劣势转化成了优势。据该项目工作人员说,在项目实施中啃下的新技术、新工艺的“硬骨头”,为后续苍南海上风电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苍南对海上风电的执着,是有原因的。李求泼说,苍南及温州用电都是依靠外部输入,尤其是能源价格大幅波动以来,我市部分工业企业受到的掣肘明显。另外,一个海上风电项目动辄近百亿,建成后能源源不断产出,为地方带来可观的税收。
从核电到海上风电,一个清洁能源产业新蓝海的“双引擎”呼之欲出。
“引擎”的意义还在于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光伏、抽水蓄能、氢能……在苍南,清洁能源呈现出“多能并进”的势头。
在李求泼看来,苍南打造清洁能源产业,是借“双碳”背景的大势,也是把资源禀赋变发展优势的突破。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山区县,发展的短板依然明显。比如人才短缺、规划引领发展的能力不足、新能源项目链主型企业少。
与核电项目同时规划、同步实施的绿能小镇,则被寄予补短板的重任。
据苍南县重大能源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绿能小镇正在加速布局新能源全产业链。今年1月开工建设的远景苍南零碳产业基地,链接了生产端,专注于海上风机的建造。苍南仪表集团与广利核的数字化仪控仪表项目等,则为核电提供配套。在应用场景中,苍南县人民政府牵手温州医科大学,和中广核苍南核电有限公司三方共建浙南放射医学与核技术应用研究院。
采访回程途中,车窗外,落日余晖映照着大渔湾,海面上波光粼粼。不久的将来,这一片海域将馈赠给人类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时至今日,苍南人会比任何时候都更明白,向海而兴的意义。